close

释迦牟尼佛,原名悉達多·喬達摩,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他的父親是劫比羅城淨飯王悉達多是太子,從小在宫中過著舒適的生活。成年後,還為他建了春、夏、冬三幢宮殿,此外,《佛本行集經》等記載他有三位夫人。

 

29歲那年是他一生的轉捩點,他的兒子羅睺羅在那年出生。他在外出巡遊時,恰遇老人、病人、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之後他經常在閻浮樹下沉思,但是不得離苦之道,於是在29歲時的某個月夜乘馬出家修道。

 

為了尋求解脫,他遍訪名師,遇阿羅邏伽藍Alara Kalama)。阿羅邏為數論派上師,日後的佛陀要求按照阿羅邏伽藍的教義和教規過梵行生活。這種教義主張通過一系列禪定功夫,達到無所有處定的禪定狀態(以色空識三者均無所有故名)。不久釋迦牟尼達到了阿羅邏所教導的一切,使後者大為嘆服,建議合作領導他的沙門團體。然而釋迦牟尼卻不滿足於這種學說而選擇退出。仍未成道的他接著又跟隨鬱陀羅摩子Udraka Ramaputra)修行,得到非想非非想處定的禪定狀態。但是他認為這仍然不是解脫的境界,然而他已經找不到老師。

 

於是釋迦牟尼與五比丘在苦行林中修苦行6年,忍受饑餓痛苦。35歲時,意識到苦行無法達到解脫,轉而前往菩提伽耶,坐於菩提樹下。釋迦牟尼發願不成正覺,永不起身。直到了第七日中的第七夜,天正曉明,瞻望明星而悟道。悟得三明與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而成為佛陀

 

有朋友問南懷瑾大師:「釋迦牟尼佛二十九歲出家,最後抬頭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麼」大師回答:「他悟的就是那個緣起性空。」他的朋友點點頭就離去了。答案有了,但這個問題本身卻讓大師苦思良久。釋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緣起,這個道理很簡單,而在當時為什麼那麼難?難的是什麼?我們現在學佛,看到了佛法就曉得自性本空,性空緣起,雖然這個道理都明白,為什麼我們還要修持那麼久?不要說做不到菩薩,連初步的小乘羅漢都做不到。

 

他因而感嘆:「我們大家學佛,有點顛倒因果一般講修證功夫,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前人修持的經驗和累積的見地,拿來倒因為果,然後就變成佛學了。結果我是我,佛學是佛學,兩個是對立的,對於修持一無用處。所以我經常說,佛法——修持的方法,與佛學的涵義,是完全不同的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大師的答案是:我們也應該走修行的路子。要學釋迦牟尼佛一樣,走禪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證,自己去證到那個緣起性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