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法修學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信、解、行、證。」只要是信佛學佛的,都必需經過「信解行證」。所謂的「」,首先,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真性被染汙,只要我們把染汙去掉恢復自性,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其次,相信佛法,我們相信依照佛法去修行,自己絕對能有所成就。「信是道源功德母」,所以說,「信」是學佛的開始。

 

但也有人質疑,認為應該是「解信行證」。應該是「」在先,先要理解,道理搞清楚了才會相信。從理解、認識、然後起信,才不會墮入迷信,令「信」得以更深切、更真誠。從解到信的說法,常以佛陀度五比丘為例來說明。佛陀當初因為放棄無意義的苦行,接受牧女供養而被他的五個隨從誤解。這五個人離開佛陀去了鹿野苑。佛陀證悟後先度他們五人,是為五比丘。

 

從中可以看出,這些最後真誠的跟隨佛陀的聖者們,在來聽聞乃至問難佛陀之前,是不了解,也不信仰佛陀及他的教法的。聽聞之後,卻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從無到有的信仰的產生,應該是來自對佛所說法的理解和深刻的認可。

 

不過認為「信」是第一要項的人說:「」不只是相信的意思,能信就是代表緣成熟了。我們常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緣就是他能信。能信,表示緣成熟了;不能相信,就是緣還沒成熟。所以佛度眾生,一定是度能夠相信的這些人。因此說:「信是學佛的第一門功課,有信才有緣接觸妙覺知。

 

那麼到底是「信解行證」呢還是「解信行證」呢?之所以會有這種爭議,是因為將「信解行證」當成是次第觀;眾生有分別心和重視分別相,因而陷在名相的學習爭辯。其實「信解行證」是一體的,非次第觀,是圓成實,當下就是所以你說「信解行證」、或說「解信行證」、或說「信行證解」,都可以。

 

將「信解行證」,說是次第觀,是因為眾生相。在學的過程中,看起來有「信解行證」這樣的次第了解,這是因為你還沒有深入修行。在佛的境界裡面,沒有這些分別相。其實講「信」的時候,就包容了「解行證」;講「解」的時候,也包容了「信行證」;講「行」的時候包含了「信解證」;講「證」的時候,就包括了「信解行」。修行必須「信解行證」一整體地精進持恆,方能水到渠成

 

以「戒定慧」為例,有的人講,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事實是,你練習、成就了止觀以後,就知道戒定慧是一體的,蹦的就出來了。你能持戒,就有定力;有定力,就有智慧。沒有智慧,怎麼會有定力?沒有定力,怎麼持得了戒?所以,事實上「戒定慧」三個是一體的;「信解行證」也一樣,當下就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