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生活即修行 (六) 慎獨
用心生活,就必須「慎獨」。「慎獨」語出《禮記‧大學》:「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者,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者,獨處也。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能謹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
「慎獨」是中國傳統文化極其重要的一個概念,源於儒家,是儒家修身養性的心法,講求道德的高度自覺和日常嚴格的自律,被譽為儒風最高境界,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對整個傳統社會的影響也是相當廣泛的。
孟子曰:「君子慎獨」。古代先賢在道德修養方面十分講究「慎獨」,因為只有在獨自一人時才會表現出自己的真實道德修養來。「慎獨」就是面對真實的自己,不自欺。慎獨要求我們做到三個一樣:台上台下一個樣,人前人後一個樣,說的做的一個樣。慎獨就是要做到三個如一: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終如一。
清代名相曾國藩在家書中寫道:「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他告訴家人要慎獨,要潔身自好,內心坦蕩,心中無愧疚之事,人也就可以泰然處之,這是自強之道,也是修身之本。
《詩經》中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生動地描述了慎獨的狀態。如果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是慎獨的表象,那「非禮勿思」就可以說是其核心了。慎獨是一種良心的坦蕩,君子不欺暗室;東漢時,有人夜懷十金來見楊震,並說,此時夜暮無知者,楊震卻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這就是著名的「四知」箴言。
弘一大師說:「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慎獨是一種情操,是一種良知,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坦蕩。慎獨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老老實實的面對良知,清清白白的面對自己,坦坦蕩蕩的面對這個世界,用一顆清明的心,來應對一切的人事境物。在日常為人處事中,主敬存誠,光明磊落,就是慎獨。
慎獨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的試金石。慎獨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重要課題。慎獨就是不自欺,慎獨就是修心,慎獨的前提是要有堅定的內心信念和良知,要以自己的道德意識為約束力。在日常生活中要能時時反觀自省,要能運用多種方式來警醒自己,用心生活,有人在與無人在一個樣,始終都能維持在寧靜祥和的清明狀態中,孕育出一種不欺暗室、光風霽月的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