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說,因果之說不是佛教的獨家之言,以因果與三世配合著講,並以因緣來說明因果的究竟點,則為佛教的特質。
所謂「因緣」,是指世間事物的形成和毀滅,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稱這種因素為「因」,又將這種因素與因素之間所發生的關係,稱為「緣」。正由於一切的事物和現象,無一不是集合了許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種因素分解開來,任何一種特定事物和現象,均不可能存在。
因與果之間的關係,是以時間的先後而建立,因與緣之間的關係,則以空間的交互影響聚散而建立。因果的形成,不能脫離主因及助緣,主因是動力或能源的出發點,助緣是圍繞著主因而促使主因成為新的事物及現象之其他要素或成分。所以,要說明因果現象的生滅變化,必須要用因緣的道理。
因緣從何而來?佛說,因緣來自眾生。而個人的因緣則來自他人。一般而言,人與人之間的緣有四種:來報恩的。來報冤的。來討債的。來還債的。有這四種緣,才會成為一家人。佛家說:「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所謂無緣不相聚;子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
智崇上師說,因緣不是由個人主觀或主動企求而來的,那些不是因緣,而是個人的意志、願望、想法或目的。例如:我們做事要有目標、要有步驟、要有計畫,按部就班一步一步來推動。這樣,就不是隨順因緣,這個是隨順識心。
隨順因緣是什麼呢?隨順因緣比較認命──我現在是什麼,我就滿足就好了。所以,這個是牽涉到態度的問題,還有認知的問題。對任何事情都是隨和的,那就是隨順因緣。所以,在隨順因緣之下,凡事都很容易。那個,就像是順水推舟,不是逆水行舟。隨順因緣,是一個順水推舟的事情,不是逆水行舟的。
如何可以做到隨緣呢?能夠把第六意識轉變為妙觀察智,能夠不分別,這個時候才能夠真正隨緣。有三種隨緣的智慧,三隨轉智,這是通過隨緣而得來的:
◎第一個是不要和因緣採取對立的態度。「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既然知道緣生緣滅、是非成敗轉頭空,我們還執著什麼呢?
◎第二個是承擔眼前所遭遇的一切痛苦。《八師經》說:「諸佛以八苦為八師。」在這種逆緣中間能夠學習,這個逆緣就是老師,能夠增長智慧。
◎第三個就是要明白因緣有順緣和逆緣。順緣就是增上緣。逆緣就是逆增上緣。這個逆增上緣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在一切的苦難之中成長我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