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形容詞有「至高無上」「重要的」「排行第一」等意思

此處將 「大」當作名詞,根據老子的說法,「大」就是「道」道德經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日道,強為之名曰大。

老子說「道」本無名,它是宇宙萬有的根本,具足一切的可能性,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法以世間語言文字來形容,不得已勉強將它命名為「道」再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大」。

「道」就是「道」,何以要多加個「大」來稱呼「道」?  其實, 大就是指沒有比它大的了。「大」就是它大於一切, 老子把它命名為「大」——「道」是最大的, 沒有甚麼可以超越了, 任何事情都是在「道」裏面的。「道」至高無上,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故雖稱為「道」,亦不足以道盡其奧妙,故老子多加個「大」字來命名「道」,強調「道」性的無邊無量。

所以「大」是「道」「道」是「大」老子也常用「大道」一併稱呼「道」,如「大道氾兮」「大道無名」等等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解譯「和氣大愛」的「大愛」「大」用作形容詞就是「至高無上」或「無邊無量」的意思「大」用作名詞就是「愛」的另一個名稱「大」就是「愛」

根據這樣的義理來解譯「和氣大愛」「和氣」就是「道」融洽圓滿的狀態,而「大愛」就是「道」的一種本性與呈現,如此,「和氣大愛」就與「道」的義理很接近,若說「和氣大愛」就是「道」的另一個名稱,也無不可。

在此,用老莊的「道」來解譯「和氣大愛」的「大」。也可以說,試圖透過「大」來理解老莊的「道」。再從「道」的義理來理解「和氣大愛」

「道」是老莊哲學的最高和中心範疇,道論在老莊理論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根據老莊的論述,道是本源:老子和莊子都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道實際存在 老子說「惟恍惟惚」「湛兮,似或存」莊子說「無所不在」道有規律 老子說「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莊子說「道無終始」「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

老莊認為「道」是宇宙之本。從宇宙論上說老莊道論包含有道原論、道本論、道體論道因論四重內涵。簡述如下:

一、道原論

道原論的中心觀念是將「道」視為宇宙萬物產生的本原和根源。這一思想在老子那裡便有了完整體現。《老子》從多方面論證了「道」對萬物的本原性,如「道」為「天地之始」;「道」為「天地根」;「道」「可以為天下母」。道原論思想在《老子》第42章有更完整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的道原論思想為莊子所繼承。

老莊之「道」從根本屬性上說是精神性的東西。老子說「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它「復歸於無物」;莊子亦說「物物者(道)非物」。排除了「道」的物質屬性,它便只能是精神性存在。同時,老莊之「道」不是個別人的主觀精神,而是超時空的客觀精神,它被置於宇宙萬物之上之先,這就使得宇宙萬物包括人均處於「道」的主宰之下。這種觀念勢必導致老莊哲學的宿命論歸宿,莊子所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便是這種宿命論的表現。

二、道本論

某物之所以能以自身形態存在著而與他物有別,就是因為它具有有別於他物的根本屬性,此根本屬性便是事物的本質。老子將此本質歸結為「道」,他認為此物之所以為此物,彼物之所以為彼物,就因為它們分別從「道」那裡獲得了構成其自身的本質屬性。《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這裡的「一」即是「道」,以「一」指代「道」是為了顯示「道」對種種對立屬性和矛盾關係的統攝能力。

莊子對老子道論的發展,最主要的表現為他將老子揭示的道物之間的本質與現象關係進一步深化,強調了兩者的統一性。他認為「物物者與物無際」,「物物者」即「道」,「無際」即沒有界限;產生物的「道」與物沒有界限,這正說明「道」作為本原產生萬物以後,又作為本質繼續存在於萬物之中。此時,它便內化為事物的根本屬性。

老莊道本論的共同特點是強調本質與現象的統一。其間的區別在於:老子著重從「道」本質對萬物的決定性這一意義上申述兩者的統一性。莊子則著重是從「道」的遍在性這一意義上論證兩者的統一性。但本質與現象之間既有統一性,又有對立性,而老莊道本論均忽視了兩者之間的對立。

三、道體論

老子論「道」,主要目的在於揭示「道」之用。在老子看來,本體「道」是虛空的,這種虛空性正是其無窮功用所由產生的源泉,所謂「道沖而用之不盈」。道體為虛空,故能無所不包, 無處不至、無微不入,宇宙間一切現象皆是其功用體現,這便是老子所說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之「道」的功用體現在各個方面。

與老子相比,莊子不太重視「道」的世俗功用,他主張「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由於他本身無用世之心,一心嚮往個體解脫,故亦無意去發現「道」對整個社會有什麼功用,而只在意它對個體解脫有什麼益處。所以在莊子那裡,「道」之用主要體現在對個體的功用上。其一,可以為人們提供「緣督以為經」的保身全生之道。

其二,可為人們提供解脫自由之道;人們通過得道合道,便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從而獲得解脫自由。

「道」之體用學說是老莊哲學的哲理玄思與實踐觀念的結合點。正因為有了這一結合點,才使得老莊不僅是一種思辯哲學,而且是一種實踐哲學。老莊道家對後世的影響之所以源源不斷,同由其中心範疇「道」的功用性所決定的整個理論的實踐性是分不開的。

四、道因論

最簡潔地體現老子道因論思想的是其「反者道之動」的命題。此「反」有二義:一是「相反」,指對立事物或矛盾雙方之間的相互轉化;二是「返回」,指萬物是按照循環軌跡運動的,它們動之於「道」,經過一系列變化,最終又返歸於「道」。

莊子認為宇宙中的一切均是「道」的物化現象,譬如莊周與蝴蝶,從「道」的立場來看,兩者沒有分別。究竟是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這並無實質不同,因為這兩種變化過程都是同一個「道」的物化過程;換言之,這兩種變化都是由同一個「道」造成的。莊子還認為,「道」這一本因所引起的萬物之變是極其迅速的,「俄而有」,「俄而無』,「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在莊子的論述中,老子道因論中的變化觀被繼承了,但其辯證的內核卻被否定了,從而莊子的道因論所引出的宇宙運動圖景不是一幅循循有序,由漸化而致突變的圖景,而是變動不居,不可捉摸的圖景。莊子在認識論上陷入了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在人生論上走上了宿命論,應該說這同他的道因論思想中所包含的相對主義是分不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