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行是一步一步來的,有次第,有方法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從質、量、次第來決定。所謂「質」,即知道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現在所做的事情與自己的長遠方向是一致的;「量」,是根據現實情況做出合理規劃;「次第」就是步驟、順序,做事的步驟清清楚楚,每一步都走好,不急不緩。這些決定了,心就能安住,就能一步一步做對的事,把事情做成。

果昱法師指出,修學佛法,首先要明白修行的目的,也就是最後的目標,學佛的目的是要成就我們自己的智慧,是要我們自己去成佛。成佛的道路是要自己去走的,而要走這條路,首先就要知道此行最終的目標是什麼。

從知道最後的目的,而肯定我們的方向後,再其次是知道它的次第在知道目標、方向、次第之後,更要知道下手的方法。果昱法師說,對於修行的方向、下手的方法,在《般若經》中都講得很清楚透徹。

要走一條路,首先要開眼,只有腳而沒有眼的人,必不能走對路。而有了般若的智慧就如同有了眼睛,絕對可以走好修行的路。

佛法修行要以般若開啟智慧法眼,然而什麼才是智慧呢?智慧主要是指「不起煩惱」。很多人在修行中祈求感應,希望有很多境界上的變化。智慧,其實重點不在於起什麼變化,而在於變化之後,你有什麼反應。當我們的身心有了變化,我們隨之起了貪心、瞋心、慢心,這時你已在煩惱之中。

很多人不了解佛法的智慧,以為辯才無礙、口若懸河就是智慧。但如果講完之後,只是徒增自己與別人的煩惱,這能叫智慧嗎?

「平常心是道」,學佛就是要有智慧,智慧又從何而有呢?許多人希求智慧,其實智慧本不從外求,智慧只是你內心裡能經常保持在平穩的狀態中。一般人對於境界的反應都是偏向於一邊——或貪、或嗔、或卑、或慢偏向一邊,就不是平常心了。平常心是一種平淡如水,若有若無的覺照功夫。如果用平常心去看一切現象,不管是外在的境界,還是內心的意象,你都沒有煩惱。

「智慧不起煩惱」,只要我們不向外去祈求去取捨,一心向內,內心便能經常保持在安定的狀態中。這也是說,真正的智慧是我們常與外界處於和諧的狀態中,在一切變化裡,沒有矛盾、沒有衝突,只有和諧、只有統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