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法有解脫道菩薩道之分,解脫道系又稱原始佛法,菩薩道系即所謂的大乘佛法。一切宗派、法門非此即彼。解脫道的修行目標,是開發無漏智慧,契入空性,證得涅盤,成就解脫。菩薩道的修行目標,是圓滿佛陀智慧、慈悲的品質,從而解除惑業,得大自在。由此修行目標,就鎖定了抵達目標的必要條件。

原始佛法與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差別始自於目標不同:原始佛法追求「解脫」,大乘佛教追求「佛果」。

追求解脫,顧名思義為解脫道,認為組合成身心的五蘊是源自有漏不圓滿的(集諦),有漏五蘊產生種種的苦(苦諦),將形成苦的原因透過修行予以滅除(道諦),達到滅盡的解脫成果(滅諦)。解脫道認為將有漏原因去除,就「不會生成有漏的苦果」;至於滅盡後會產生什麼樣的狀態?佛陀視為無記,並沒有進一步去說明:非有漏也非無漏,留下論師辯論的伏筆。

大乘佛教認法,有漏五蘊乃煩惱業力作為因,產生有漏的五蘊苦果;若透過無漏的修行為因,則可以產生一個無漏的五蘊,這叫做「佛果」、「佛身」,諸如佛的圓滿色相、莊嚴淨土、善利根眷屬、殊勝法教等。因此,大乘佛教不僅僅認為要斬斷有漏因,更要開創無漏果;要開創無漏果則必須種下無漏因,大乘佛教認為無漏因即是智德與福德,統攝在六波羅蜜中。

就解脫道修行而言,首先應對解脫道的目標及方法具足信心,相信解脫對人生的重大意義,相信依法修行必能解脫。若缺乏這種信心,修行從何談起?菩薩道的修行,同樣要對佛果及菩薩道的修行方法生起信心,相信成就佛陀品質對於生命的無上價值,同時也相信,通過菩薩道的修行必能幫助我們成就這一品質。

在大乘道的修行中,慈悲是關鍵的要素,遙遠的成佛之路,必須有一個原動力作為根本,這個根本就是慈悲,大乘佛法更發展出了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三重修持,認為這是無邊福德的根本。龍樹菩薩所著《十住毘婆沙論》提及成佛的動機、也就是菩提心有七種源頭,其中認為追求佛果最穩定、最能長久的動力,是利他的慈悲。

但慈悲在解脫道的路途上,並不是一個必要的存在;解脫道目標既然追求有漏的因果的終結,透過戒律排除煩惱的侵擾,進一步透過禪定讓身心止於專注,於專注下再進一步能觀察事理,由事理的自相到共相,經驗到苦、空、無我的實相,開展解脫的智慧,達到心性與經驗的扭轉,最後證悟解脫。原始佛教中有對於慈悲觀的禪修技巧,但這並非用於解脫,而是一種停心安住的技巧。如果沒有必要用慈心觀來停心,根本不需要慈悲的。

總體來說,解脫道追求有漏的結束(終結有漏因),大乘道更追求無漏的開始(開展無漏因);解脫道將修行全部投入禪修上,重視智慧,大乘道重視福德與智慧併行,漫長的福德累積是一條難以形容的遙遠路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青松讀書會 的頭像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