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我此生的使命?卡巴金博士說,我們最好一再自問:什麼是我此生的使命?不然,我們可能履行了屬於別人的任務還不自知;說得更明白些,這個別人可能根本是我們想像力所虛構出來的我,甚且是我們想像力的囚徒。
身為會思考的動物,我們一如所有生物,一方面被我們獨一無二的軀體所包圍著,另一方面又被一視同仁地鑲嵌在縱橫交織的生命現象之中。只有我們,在活在陽光下的短暫人生裡,能夠扛起「為何而活」的責任,不幸地也唯有我們才會被這顆思慮的心迷障了短暫的一生,而只要我們一直躲在思考慣性和制約的陰影之下,我們甚至有可能永遠發掘不了自己的獨特性。
我們很少下決心去質疑,內心對我們的召喚是要做什麼、要成為什麼,然後就此深入思惟。卡巴金博士說,我總喜歡將這類努力置於問題的形式中來陳述:什麼是我此生的使命?或者,我最關心且不計代價去做的是什麼?如果我問了這樣的問題,卻只有「我不知道」這種答案,那麼我就會繼續再問。
卡巴金博士說,如果你在二十幾歲開始反思這類問題,等到你三十五歲或四十歲,甚或五、六十歲,這個探索本身會帶領你到達一些境地;你若只遵照主流傳統或父母的期望,甚至僅跟隨未經檢驗、自我設限的信仰和期望,是達不到此番境界的。
你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年齡開始問自己這些問題,因為每一段生命時光對你的觀點和選擇都有深刻影響,這並非改變你該做的事,而是改變你看待或觀照事情的方式,以及做事的方法。一旦宇宙是你的老闆,即使你仍領著別人付你的薪水,事情也會開始變得有趣起來,但是你必須有耐性,你的生命要花點時間才能成長到這種境地,下手的地方當然是此處。至於最恰當的時間呢?你覺得當下如何?
你絕對料想不到這樣的內省會帶給你什麼啟示。卡巴金博士說,大自然的基本原則是相依相存,現象不斷在不同的層次展現,我們必須儘可能認識到交織錯綜的整體,並學到以誠實和決心,在繁複的生命織錦上追隨我們自己的那條絲線。堅持做你自己,絕不模仿。你本身的天賦,可以隨時用畢生所培育、所累積下來的修養力量展現出來,但模仿他人,你只不過暫時持有一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