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考的練習並不代表我們「不准思考」,而是要讓我們能夠正確的思考。
小池龍之介說,佛教有所謂的「八正道」,也就是實踐正確的生活方式所需要的八大途徑。大體可分為下列步驟:
步驟一:克制自我,養成不動本心
正思惟(端正思考內容)
正語(端正言語)
正業(端正行動)
正命(端正生活方式)
步驟二:培養專注力
正定(專注)
正精進(淨化心靈)
步驟三:覺察
正念(澄澈心靈感覺)
正見(開悟)
三大途徑中,最初的步驟就是「正思惟」,亦即「具備正確的思考」,或是「能夠正確的思考」。「能夠正確的思考」意味著不浪費精力做無謂的思考,僅思考當下最適切 、最必要的事情;或是如何屏除無謂的思考或空想,甚至是如何才能克服煩惱,一旦有了無謂的煩惱,往往會讓人失去平常心,或是產生焦慮,如此,就很難能夠正確的思考,事情自然也就發展的不順利。這些正是佛法的起點,亦是終點。
練習正確思考的方法中,最有效的是佛教的冥想法。冥想是佛教修行者通過專注和觀察來達到內心平靜的一種方法。小池龍之介說,我們的意識不知曾幾何時沉浸在思考之中,讓自己開始產生雜訊,如果無法察覺到這一點,自然克服不了無謂的思考。因此,首要步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觀照自己內心的一舉一動。隨時都要用心感受,偶而回響確認:「此刻,我們的心正在做甚麼?正在看甚麼?正在聽甚麼?正在聞甚麼?還是忘了這一切感官功能,而沉浸在思考中?」
如此一來,自我覺察的時刻不久就會到來。小池龍之介說,一旦覺察到這些念頭 ,接下來的步驟就是「移動意識」,或是「改變心的作用」。如果正在「思考」,就要將意識大幅集中於「感覺」。相對於思考的程度,藉由有意識地大幅增加實際的感覺,思考或雜訊就會逐漸平息。即使沒有營造特殊的意識狀態,也能夠一定程度地控制自己的心。
最初的「覺察力量」在佛教中稱為「念力」。所謂的「念」,指的是覺察的力量,亦即亦是感覺。這種力量越細緻,越能夠覺察微妙的變化。覺察到這些念頭後,小池龍之介說,「改變內心功能」的第二種力量稱為「定力」,也就是所謂的「專注力」。將迅速移動、四散紛亂的意識一口氣集中起來,確實地安定於一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