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成佛之道(十七) -- 圓覺經的五個經題
佛陀在本經中親口說出五個經題:「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
現在就此五個經題略作解說。
大方廣圓覺陀羅尼,「大方廣」(maha-vaipulya)是一個法門,包含小乘、菩薩乘、佛乘的系列教法,所以稱之為「大」。在佛乘教法中,演說法身、法智、法界,此三者同一境界而無異,此境界亦即是如來的內自證智境界,建立為法身、法界。法身、法界其大無礙,所以亦稱為「大」。「方」是「正」的意思,說一乘實相,是以為「正」。「廣」是說如來法身的周遍、如來法身功德的周遍,周遍法界無處不在,這便是「廣」。本經具大、方、廣的功德,並依此功德而說圓覺,這便是本經的主旨。稱為「陀羅尼」,意思是「總持」圓覺教法。
修多羅了義,依漢語句法,其實應該譯為「了義修多羅」,意思即是了義經。釋迦說法有了義有不了義,不了義是依言說來說,了義則依言說以外的密意來說,本經既為了義經,所以便應該離開言說來理解密意。例如,「圓覺」可以理解為圓滿的正覺、圓滿的本覺,但其密意則是指示如來藏。倘若依言取義,讀經時只求理解「圓覺」,而不知由言說來理解如來藏,那便失去密意。
秘密王三昧,「三昧」即是「定」,亦名「等持」,本經所說是修「秘密定」,而且所說至高無上,所以稱為「王」。也即是說「秘密王三昧」其實是「秘密三昧王」。甚麼是「秘密定」(秘密三昧)呢?凡觀修法界,都稱為甚深秘密,因為此觀修遠離識境,進入智境,也可以說是脫離世間,進入出世間的境界。本經說觀修時,完全是說秘密定的觀修,這也是本經之所說。
如來決定境界,簡單來說,「不變」便是決定,所以「如來決定境界」,便即是「如來無變異境界」,本經說法界即是說如來法身,也即是說佛內自證智,因為法身、法智、法界三者無分別,這無分別,佛陀在很多經典中都有詳說,眾生成佛,亦必須現證身、智、界三無分別才能圓成,所以說此三者及說三無分別,便是本經的主要內容。
如來藏自性差別,最後,佛陀說,本經是演譯如來藏自性(本性或稱體性),這便有歸結本經的意味。簡單來說,如來藏是如來法身的境界,亦即是佛內自證智境界,在這境界上,恆常有識境(世間)隨緣自顯現。如來證智的智境與心識境界雙運,那便是如來藏。所以如來藏實在只是一個境界,也就是上個經題所說的「如來決定境界」,本經即顯示如來藏的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