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生整合成單一件心流活動。米哈里教授說,對於想要獲得最優體驗的人,心流理論要給大家的最後一項任務,就是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創造和諧;在這個任務中貫穿所有目標,將人生整合成單一件的心流活動,也就是將人生整合成一場心流體驗。

但是想要將生活的全部變成一場心流體驗,光懂得控制一時的意識狀態是不夠的;還得有整體的目標,讓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才行。米哈里教授說,如果一個人只是從一個心流活動跳到另一個心流活動,中間缺少連結,那麼來到人生盡頭往回看時,就不容易看出過去這些日子、這些事的意義何在。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米哈里教授的研究,外在力量並非決定逆境能不能轉變成樂趣的關鍵。能在生命中找到樂趣的人,與被生命擊垮的人,兩者最大的差別是他們受了哪些外在因素影響,以及他們怎麼看待這些因素——究竟是把挑戰當成威脅,還是當成行動機會。

「自得其樂的自我」指的是很容易將潛在威脅轉換成有樂趣的挑戰、懂得維持內在和諧的人。這樣的人不會覺得無聊,也很少感到焦慮,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樂於投入,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心流。自得其樂的人也可以說是「擁有自成目標」,他們的目標大多發自內心,不像多數人是依生理需求與社會的傳統制約決定的。自得其樂的人會按著經驗來訂目標,所以目標大多符合自身狀況。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混沌中理出秩序的能力不局限於心理學,從演化學的觀點,複雜生命形態的出現,有賴於萃取自精神熵的能量——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生成有結構的秩序。這種倚賴原本會消散,並在隨機運動中消失的能量的物理系統被稱為「耗散結構」。

什麼是「耗散結構」?例如地球上的植物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耗散結構,因為它的運作倚賴陽光——陽光通常被認為是太陽燃燒的副產物。這些能量原本會消散,但是植物卻找到方法把它轉換成葉子、花、果實、樹皮與樹幹。又因為沒有植物,動物就無法生存,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整個地球就是一個將混沌轉變為複雜秩序的耗散結構。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可能仍然認為只要身體健康、有錢、長得帥,就可以擁有幸福。米哈里教授說,如果是這樣,當事情不如我們的意,命運待我們不公時,該拿生命品質如何是好呢?

米哈里教授說,主觀體驗才是生活的全部。物質條件反倒是次要的,因為它們是透過體驗帶來間接影響的。健康、財富等物質上的優勢不一定會提升我們的生命,但心流卻能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家庭關係比較,要在友情中獲得樂趣相較容易,因為朋友是可以選擇的,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相輔相成的目標來選擇朋友。

米哈里教授說,根據研究發現,人們與朋友相處時的情緒是最正向的,因為朋友間牽扯到的通常是共同的目標與活動,相處起來自然比較愉快。但是就像任何活動一樣,這種關係有很多不同形式,有的可能具破壞性、有的可能極具複雜性。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人一生的經歷中,與家人的關係往往是最深刻、也最具意義的。人出生成為家庭一員,在親屬團體的陪伴下度過一生,自古皆然。米哈里教授說,由於家庭是我們第一個接觸的社交環境,往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所以一個人是不是能從親人之間的互動獲得樂趣,對他的生活品質有決定性的影響。

米哈里教授說,親人間的情感依附之所以存在,肯定有它強烈的生物因素。但是隨著文化與時代不同,實際發展出的家庭關係要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多了,家庭可以為人帶來極大的快樂,也可以讓人背負無法承受的重擔,究竟會往哪個方向發展,有很大部分取決於家庭成員彼此的關係,特別是他們對彼此的目標投注了多少精神能量。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流研究一再指出,生活品質取決於兩個因素:我們的工作體驗,以及我們與他人的關係。自我就是在這兩種情境下定義的,正如佛洛伊德為幸福所開的處方「愛與工作」。之前,我們已介紹了工作帶來心流的潛能;現在我們就要探討與家人朋友的關係,看看他們是否也能成為樂趣的來源。

「是否有人陪伴」對體驗品質有很大的影響。米哈里教授說,與生俱來的本能讓我們把人看得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重要。人可以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樂趣,也可以使生命痛苦不堪,與他人的互動是決定我們幸福與否的關鍵因素。如果能讓與他人的相處更貼近心流體驗,我們的生活品質將大幅提升。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關工作中的心流,在米哈里教授的研究過程中,他經常發現人們對於自己賴以維生的工作,有一種奇怪的內在衝突

有些人表示,他們曾經在工作上得到自身經歷過最正面的體驗。這樣的反應讓我們以為他們願意工作,而且對工作有很高的動機,但事實上,即使對工作感覺良好,可以的話,他們還是會選擇不要工作,也就是說,他們的工作意願是低的 反之亦然,他們應該盡情享受好不容易得到的休閒時間的,但大家的興致卻出奇的低;雖然如此,他們還是巴不得能有更多的休閒時間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文章,並未探討工作的性質,卻由實際的個案中指出,具有「自得其樂性格」特質的人,較容易樂在工作;即使工作環境充滿了限制,他們卻能將限制轉換成機會,在當中展現自由和創意,這就是一種讓工作變得豐富有趣的方法 當然,你也可以試著換工作,直到找到就連不具自得其樂性格的人也很容易感受心流的工作

當工作愈像遊戲——有變化有適當而具挑戰的彈性有明確目標和立即的回饋——就愈能帶來樂趣 狩獵是個很好的例子,這份工作的本質具備了心流活動的各項特徵 理論上,只要按著心流模式進行,所有工作都能帶來樂趣 令人遺憾的是,就那些對工作性質有決定權的人而言,工作究竟有沒有樂趣不是最重要的事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流》這本書主要在檢視一個人如何透過掌控內在生活,得到幸福的過程 有人問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什麼事能使他感到幸福,他給的答案簡短而明智 :「工作與愛」的確,如果一個人在工作以及與他人的關係上都擁有心流,那麼他的生命品質絕對能提升這一章,將介紹工作如何引發心流;下一章,則將進入佛洛伊德提到的另一個主題一一從人與人的相處中獲得樂趣

工作是件既普遍差異又大的事,因此問一個人工作是否為他帶來樂趣,得到的答案可能南轅北轍有一句古老的義大利諺語說 :「工作可以使人變得尊貴,也可以把人變為禽獸 」這句充滿諷刺的話或許想一語道盡各種工作性質,但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需要複雜技能而且可自由完成的工作,能提升人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不需要技能而且被迫完成的工作,則會帶來精神熵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