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位王子,他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前,問他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我未來的人生之路將會是怎樣的呢?」

佛陀回答說:「你在人生之路上,將會遇到三道門,每一道門上都寫有一句話,你看了就明白了。我會在第三道門的裡面等你。」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繼續討論:什麼是我們內在最美好的部分?「造翼者」WingMakers網站提出「依心而活」的論點:我們是透過心走向我們的神性(靈性),而是透過頭腦;管分派給我們的智或腦有多大的重要性,它都只是智能的一種形式,儘管它在我們的世界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毫無疑問地,它並是我們自性的首要智能。我們首要的智能來自心──能量的心。它駐在心的地方,它是個人內在對於魂或高性的知曉之處。它的本質就是愛──神性的愛、靈性之愛。

「能的心」是由種主要的表達形式所組成的:讚賞與感激,慈悲,寬恕,謙卑,諒解和勇氣。這種舉止構成的心之精髓,當它們被表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能的心就可以執作為一種「進入我們內在最深的自己或靈魂的入口」之功能。「依心而活」就是透過我們對情感和心理生命的精通熟,以及從種心之美德的平台去引我們的生活。透過能量的心,我們就能與宇宙的能場連接,與天地宇宙萬物結為一體。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心的訓練」,就是做心的功課,就是修心、正心、正念,去妄心存真心。也就是奧修大師說的靜心。奧修大師說:「靜心是清楚,一種視野的絕對清楚。」「頭腦結束的地方,靜心才會開始。」「靜心是一種跳躍:從頭到心,最終從心到自身存在本質的跳躍。」「靜心會將你帶到空無的境地。但是那些來到靜心之空無的人將立刻覺察到,他們也來到神的豐滿境地。」

如何做心的功課?要做心的功課,首先就要將心打開。心是一個人的翅膀,帶著我們翱翔於世上,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破心的禁錮,那麼即使給你整個天空,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覺。我們為什麼把心封閉起來呢?為什麼要對其他人刻意冷漠、裝作無動於衷、避免與別人交往、溝通、互動呢?當你把心關起來,所有的資源、愛、幸福、運氣與財富都沒有門可以進來。所以你覺得自己陷入絕境,似乎前途黯淡,不曉得怎麼辦?這樣的生命模式關閉了你所有的通路,這些通路是所有創造幸福快樂生活的能量流的管道。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這個字在中文的意涵裡包含心靈、頭腦的意思。中國人似乎很早就把心靈智慧的觀念看得很深。心可以指身心,也可以用來說明超越身心的境界。心是靈的所在,也是善念、德行、智慧、慈悲的所在,這一切以「心」一字記之。「心」也常被用來代表人;當我們提到自己,向心窩一指,正是最常用的手勢。

人們把與心相關的概念看得比其他更重。諸如:「發自內心」,「捫心自問」,「全心全意」,「心想事成」,「心心相印」等等。有趣的是:所有古老的文明都認為心是智慧和精神成就的源頭,也被認為與穩定的情緒和精神較佳特質有關,心胸開闊者正是指穩定而成熟的人。心也是智慧和道德的源頭,比頭腦更重要。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已重點摘要介紹了楊定一博士的著作《唯識:新的意識科學》中的主要概念。現在再將這些觀點與論述略作整合,作為這次讀書會專題的結尾。

面對意識這樣一個難以捉摸的主題,楊定一博士從意識的科學來著手,他不是依循傳統從一個侷限的角度,去理解無限的整體,而是採用了顛倒的方法,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聰明的源頭、最根本的主體來著手。這樣的手法,可以說是真正以簡馭繁,而最終將我們已經僵化的框架做一個徹底的推翻,讓活活潑潑的生命從每一個人的心底湧出來。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家認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無明」。何謂無明?無明,佛教術語,煩惱的別稱,為「明」的相反詞 ;在佛經中,常常見到無明二字,它的意思,是指愚癡黑闇迷沌的心。人們對於自己這個心,不能以智慧覺照明了心內和心外一切諸法事理的光明,及一切業因業緣果報的事相。迷失了一切眾生原本具有的光明覺性,就叫做無明。無明,泛指無智慧、愚癡。無明也就是愚癡與煩惱的代名詞

修行的過程,可以視之為,從局部回到整體。修行的過程,也可以視之為,從無明回到明。楊定一說,人就是因為無明而把自己從整體制約成局部。透過無明,人把自己真正的身分忘記了,人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全部的身分,挪到一個狹窄的局部。這樣的局部,我們將之稱為「人間」。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的過程,可以視之為,從局部回到整體。楊定一說,無論是透過「我-在」的靜坐、臣服、參或其他方法停留在大我,這種大我的感受會繞過頭腦的作用,會避開念頭的領域,而讓我們自然想要隨時守住大我。它本身帶著一種我們在人間找不到的歡喜和光亮,而自然吸引我們的注意,讓我們覺得更有意思,讓我們寧願守住它。

楊定一博士之前曾教授過「參」和「臣服」兩種修行方法,他說,「參」,最多只是讓我們定到相對意識的最源頭——他在本書中稱之為「大我」。「臣服」,也只是把自己交出來,交給誰?也是這個大我。兩者都還是含著一種可以取得或可以抵達的觀念。之所以採用這種取向,本身就是順著頭腦二元對立的機制來進行。我們的頭腦,是透過「取得什麼」而建立~一個主體一定要取得或守住一個客體,才能建立頭腦二元對立的邏輯架構。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你心情低落時,你可能曾對老天發牢騷:這樣的一生,怎麼可能會好?楊定一說,的確如此,這一生你的身體你的人間,最多只是一種限制。你這一生的掙扎和痛苦,大多也只是因為你一直想從這個限制,透過一個限制、再一個限制,而竟然希望能夠一路走到無限,得到自由。這樣的一生,怎麼可能會好。

這真是讓人感慨,你本來是整體,竟然會落到一個局部。你本來的生命是無限、是永恆。到人間的這一生,卻充滿了考驗和痛苦。楊定一說,這種墜落,真是匪夷所思。你是天使,本來是自由,想在哪裡,就在哪裡,想做什麼都可能。但是,自從你懂了樣樣有它自己的名稱,再加上隨著形相有了一層又一層的分別,你也就頓時失去了方向。也可以說,你成為一個人,也就像是天使落到了人間。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兩篇文稿,探討了意識與修行的關聯,本篇將繼續探討這個議題。

楊定一說,他曾說過:修行,其實是把一層一層的制約打開。一開始,你也許是從個人的制約著手。到某一個階段,你會發現家庭教育社會都帶來各式各樣或深或淺的制約。甚至,就連你身為人類,本身也就含著人類的制約。讓你與動物有所區別。這種制約所造成的束縛與壓迫,可能是你這一生根本體會不來的。畢竟,要不是有這些制約,哪裡有你的人性?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定一說,探究意識,你可能得到一個很深的領悟,而可能是你這一生沒有遇到過的。這個領悟就是:意識,跟人類看重的任何價值,都不相關。意識,既不偏袒誰,也不會選邊站。

也就是說, 我們所重視的好正常不正常敬業不敬業、負責任不負責任公平不公平應該不應該按道理該怎樣又不該怎樣……,這一切的認為,其實,跟意識或主(或每一個人都有的意識海)毫無關聯。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