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定一博士說,之前曾討論過,這世上沒有什麼絕對的真理,人間的種種都是相對的。至於人世間的修行,更是沒有什麼絕對的方法。

關於修行,楊定一說,過去可能有許多老師會用許多不同的語言,在不同階段來鼓勵你,至少讓你對修行好像還有一個可以期盼、可以得的。包括新時代的一些說法,例如「把天堂落在人間」其實還是在物質、在客體的層面著手。都還是在客體、小我的層面在談,沒有離開過二元對立的邏輯。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讓我們來探討有關絕對與相對的關聯。

楊定一博士說,從之前的論述,你已經知道,意識是無限大,而且本身是代表絕對,而我們稱的「你」「我」不光是代表相對,而且還是相對裡的一個小相對。接下來,你可能會問:絕對,是不是可以觀察到相對?當然,你或許還沒有想到絕對要不要去觀察相對。這個問題,可能對你太抽象了。然而,你可能曾經在人生某個時刻問過:老天爺,或者,神,你知不知道我?你會不會知道我的痛苦?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識」是什麼?直到現在,仍是宗教、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都還無法解答的難題。在本篇文章中,除了介紹楊定一博士的論述 也引用了《維基百科 》和《MBA智庫 》的相關內容。

意識的最基本理解或闡釋,是個體對其內部和外部存在的感知或認識。儘管哲學家、神學家、語言學家和科學家對意識這一概念進行了數千年的分析、界定、詮釋和辯論,但意識的本質仍然令人費解、留有爭議,是「我們生活中最熟悉又卻也最神秘的方面」。意識,也許唯一被廣泛認同的概念是對於它存在的直覺。維基百科)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已故的印度靈修大師奧修說:「我想要告訴你們,科學是最終的價值,科學只有兩種:第一種是客觀的科學,它決定關於外在世界的事,第二種是主觀的科學,直到目前為止,它被稱為宗教,但是最好不要稱之為宗教,最好稱之為內在的科學。將科學分為外在科學和內在科學——客觀的科學和主觀的科學。但是使它成為一個堅實的整體,科學仍然保持是最終的價值,沒有什麼東西比它更高。」

楊定一說,物理世界與心靈其實是一體的,我們習慣以心物二元的架構來思考問題,用物理科學的角度看世界,但是這樣看世界讓我們感到困惑。我們過去只懂得從這個身體出發,用唯物的角度在看一切、活這一切,沒想到活出來的只是孤獨,而早晚會變成痛苦。從出生到今天,這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不斷地洗腦我們,自然讓我們沒辦法看透、沒辦法頓悟、沒辦法醒覺。這種從出生就建立的聰明,已經變成我們講一切、想一切、看一切、聽一切的前提。我們對這個前提一點都不會質疑。最多是覺得痛苦了、不適應了,才會開始尋找,想知道人生有沒有一個解答。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定一博士說,物質跟意識的關係是顛倒的。正因為它是顛倒的,我們只要做一個邏輯上徹底的轉變,將過去思考的典範徹底變更,全面地站在唯識的角度來看,也就突然懂了!他在書中以入睡的過程為例,說明顛倒的真相。

入睡過程的三種意識狀態:清醒、作夢、深睡無夢。楊定一說,一般都認為是以清醒為主,然後才有淺睡、做夢和無夢深睡。這樣的想法,也反映了你我自然會認為理所當然的重點:先有物質,才有人的聰明,接下來才有意識。這種描述,是你我一般認為自己有的經驗。你根本不會想到,你以為的這個順序,其實和事實剛好是顛倒的。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唯識:新的意識科學》的作者楊定一博士說,這本書,他其實等了很久才動筆。這本書並不是要論述佛法的唯識。他說,他並沒有資格、也沒有勇氣去談佛法的唯識。寫這本書,他最多只想分享自己的體驗。唯識(或說意識為主、意識優先的觀點)是真正的生命科學,是任何人面對人生、面對自己早晚都會接觸到的。特別在這個充滿變化、危機和挑戰的年代,更是如此。

楊定一博士說,有關唯識的理念,本來他希望很早就分享出來,甚至,在當初寫完《全部的你》之後就想表達。遺憾的是,《全部的你》出版後,他才發現大家對用詞和他想表達的內容其實是陌生的。有些朋友還可能會認為它不符合一般的邏輯。就因為是這樣,他只好先踩剎車,把步調放慢,接下來透過「全部生命系列」一系列的作品,像搭建樓梯一樣,一步一步地為大家建立一個更穩健、更踏實的基礎。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我們別跟死亡見外,就去認識它,習慣它,跟它混熟。讓我們永遠先想死亡再想到其他事情。任何時候,都讓我們在想像力中,用各種角度去翻轉它......。死亡在哪個轉角等著我們,誰也說不準,那就讓我們反過來在每個轉角等待它吧。預想死亡就是預想自由......。誰能學會死,就能放下奴性。知曉如何赴死,我們就能不受操控、摔開一切阻礙。」––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德・蒙田

否認死亡的法則(The Law of Death Denial –– 大多數人在生活中都忌諱死亡這個話題並避免思考死亡。其實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死亡的必然性應該時刻在我們的腦海中。理解生命的短暫讓我們充滿了目標感和緊迫感,去實現我們的目標。訓練自己去直面和接受這個現實,讓我們更容易應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分別和危機。知道自己終有一死,我們就會懂得人生的比例與分配問題,明白在這短暫的存在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我們愈是意識到自己不會永遠活著,就愈能在當下的各方面感覺到自己真正活著。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代之間的短視法則(The Law of Generational Myopia 你誕生在哪一個世代,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你是誰,你是甚麼樣的人。你所屬的世代跟每個世代一樣,都會想跟上一世代有所區隔,我們往往希望與上一代劃清界限,建立新的世界氛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一定的品味、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隨著年齡增長,這些代際價值觀和思想往往會將我們與其他觀點隔絕開來,限制我們的思維。

本章主要在闡釋世代之間的差異與變化。身為人性學習者,你必須清楚世代之間的短視法則,不跟隨「逢上一代必反」,讓心靈開闊,靈活地能從上一代或下一代的角度去看事情,這樣就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由此我們的價值觀會變得更完整。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絕對不是什麼溫柔好客、渴望愛的生物,人只不過是會在遭到攻擊時捍衛自己的一種生物......。強烈的攻擊欲望是與生俱來,是人的一種天賦。」⼀⼀佛洛伊德

人都喜歡自認為是愛好和平、和藹可親的社會一份子。葛林說,我們骨子裡是社會動物,我們相信自己忠於所屬的社群,只不過時不時,我們都會在行為上自己打臉自己。那或許是因為我們的工作保障受到威脅,或許是因為有人阻礙了我們的職涯升遷,也可能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懷才不遇,還是我們經濟出現了困難,再不然就是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覺得有無法改變伴侶行為的挫折感,乃至於我們懷疑對方即將把我們甩開。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章主要在闡釋身為領袖所需具備的的特質與權術。

反反覆覆的法則(The Law of Fickleness 人們對權力者總是存在矛盾心理:對當權者總是拿不定主意又愛又恨。人們希望被領導,但同時也想要自由自在;他們希望受到保護而享受繁榮昌盛,但又甚麼都不想犧牲;他們一面尊王,一面又想弒君。當你是一個團體的領袖時,人們隨時準備在你顯得軟弱或遭遇挫折的那一刻反過來對付你。不要認為要贏得他們的忠誠,你就需要顯得與他們平等或成為他們的朋友;現實是別人會懷疑你的力量,會猜忌你的動機,會口服而心不服地接受你的領導。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