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恩普專欄 (45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什麼是冥想?它真正的意思是沉思,留心,覺察,清楚地看見。克里希那穆提說,若想清楚地看見,沒有任何扭曲地進行觀察,你必須對自己內心的局限和底層的活動有所覺察。只是覺察它,而不企圖去改變,轉變或解決掉它。對整個意識內容進行毫不扭曲而又了了分明的觀察,便是冥想的開始及結尾。

透過冥想披露了人心的不同狀態,也揭發了人心各種的意像,以及意像之間所形成的矛盾,同時顯示出矛盾所帶來的衝突,以及對衝突的一籌莫展,還有那些逃避它們的各種企圖。透過非常細心而謹慎的覺察,這一切真相都被揭發了!然後你才發現:原來觀察者就是被觀察之物。克里希那穆提說,但是這覺察的本身,並非另一個比較高級的本體,也沒有更高的超我存在(更高的本體以及超我,不過是人類所發明出來的另一種意像而已)。就是那覺性本身揭發了「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不二」的真相。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必須留意在觀察中所存在著的陷阱 , 克里希那穆提說,在我建立起對你或對任何東西的印象後,我就只能看到那個印象了,於是這個印象和持有印象之人就產生了問題。例如,我看到一位穿紅襯衫的人,我就會立刻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反應。這好惡的情緒,主要來自於我的文化、素養、社交、嗜好以及我先天和後天的性格。我一向是透過這樣的一個中心點來觀察和判斷事情的。因此,觀察者和他的所觀之物就分裂為二了

觀察者所覺察到的意像不只是一個而已,他可以創造出上千個意像,那麼觀察者和那些意像又有什麼根本的差別?他本身不也是另一個意像嗎?他老想在自己身上加點什麼,又減點什麼,他是一個在外界壓力及內心催迫之下,不斷衡量、比較、判斷、修正而變化無常的生命,他活在自己的知識、影響以及不斷衡量比較的意識領域中。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克里希那穆提說,所有的問題都是息息相關的,如果你能徹底解決一個問題——不論是哪種問題——你就能輕而易舉地面對其他問題,並且加以解決。當然,這裡所指的乃是心理上的問題。我們已經看出,問題都來自時間,換句話說,我們沒有全神貫注。因此,我們不但需要覺察問題的本質和結構,徹底地觀察它,還要在它一出現時,立刻加以解決,使它無法在內心生根。

如果你任憑一個問題拖延到下個月、明天 ,甚至幾分鐘以後,它都會扭曲你的心境。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有沒有可能不加扭曲,立刻面對一個問題,然後從中徹底解脫,而不留下任何殘存的記憶?這些記憶就是我們時常把持的印象,我們不斷用這些印象來處理那不可思議的被我們稱為「生活」的東西,於是衝突、矛盾就產生了。生活是非常真實的,它絕不是抽像的觀念,如果你靠那些印象而活,生活一定會產生問題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是否曾經不假任何聯想或既定的知識,好好凝視過一個客體,譬如一棵樹?你和樹之間是否可能沒有任何偏見、判斷和字眼——這些阻礙是你看到它之所以為它的屏障?試試看,身臨其境、全神貫注地觀察一棵樹會是一種什麼經驗?

克里希那穆提說,你會發現在那份強烈的感受之下 觀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了專注本身。心不在焉時才會有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區別。在專注的那一剎那,思想、方式或記憶都毫無藏身之處。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愛?對大部分人而言,愛代表著慰藉和安全感,一種使他在餘生能繼續享有這份滿足感的保證。對此 , 克里希那穆提提出了質疑:「這算是真正的愛嗎?」同時他還要求我們向內檢視自己。

克里希那穆提說,我說「愛是沒有明天,也沒有昨天的」,或是「自我的中心點一旦消失,愛就出現了」。這仍然是我自己尋獲的真相,對你而言是不具任何意義的。你可能引用我的話作為一種公式,事實上卻沒有什麼實際的效用。你必須親自去看清真相,要達到這點,必須先從所有的贊同、反對、譴責或辯護之中解脫出來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快感和慾望主宰著這個荒涼破碎的世界,因此,愛幾乎沒有立足之地了。沒有愛,每天的生活就失去了意義。克里希那穆提說,沒有任何德行可以缺少愛及美這兩種因素。美並不只是一棵美麗的樹、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幢雄偉的建築或一個漂亮的女人那種肉眼可見的東西。只有當你的心中有愛時,才會看到真正的美。缺少了美,也就缺少了愛。

想想看 , 如果我們只是憑著意志力去改變社會、濟貧救世,結果會如何?結果往往會造成更多的不幸 ; 為什麼結果會如此?因為缺少了愛,人心就只剩下了醜惡及貧窮。反之,如果有了愛與美,不論我們做什麼都是對的,都會帶來秩序與和諧。只要我們知道如何去愛,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我們就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愛是什麼?我們大家都渴望愛與被愛的保障,但如果我們一心只想追求自己的安全感和自己特定的途徑,那算是愛嗎?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不被人所愛,只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愛。我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間的愛,於是我們躲到抽像的理念世界中。也許,愛真的是人間苦難和困境的最終解答,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找出愛的真諦?只下定義就算了嗎?

宗教給它一種定義,社會又有自己的定義,各種的偏差和曲解比比皆是。愛有沒有神聖與世俗之分?或人性與神性之分?還是根本只有愛而已?如果我說「我愛你」,是否表示我不能愛其他人?愛是純屬個人的,還是與個人無關的?如果你博愛所有人類,你還能愛上某個單獨的個體嗎?愛是不是感性的?愛是不是一種情緒?愛是不是快感及慾望?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思想一旦引發時間這個空隙,痛苦便隨之而來,恐懼也在所難免。現在讓我們以死亡為例,這是令很多人困擾的問題。你知道嗎?死亡每天都和你並肩而行,可是你能徹底面對它而不把它變成一個問題嗎?要做到這點,你必須停止所有的信仰、希望和恐懼,否則你會懷著某種論斷、影像或預設的渴望來面對這個不可思議的東西,於是你又落在時間的假象中了。

時間乃是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空隙,換言之,你這個觀察者害怕面對死亡,雖然你並不知道死亡的真相,卻早已對它抱持各式各樣的希望和理論;你相信輪迴、復活,或所謂的靈魂、超我、精神體那類超越時間的東西,然而你是否親自探索過究竟有沒有靈魂這回事?還是那只是你從傳統所繼承而來的觀念?到底有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持續不斷的,而且是超越思想的?克里希那穆提說,凡是思想所能想出來的東西,都逃不出思想的範疇,因此不可能是永恆的,因為思想的領域裡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認清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是極其重要的,只有如此,心智才可能自由,然後你才能真的觀察,其中才有樂趣。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痛苦和恐懼何以會發生?痛苦和恐懼源自於時間這個空隙,思想一旦引發時間這個空隙,痛苦便隨之而來,恐懼也在所難免。既然是思想引發時間這個空隙,克里希那穆提說,現在我們要問自己了:這種空隙感能夠消除嗎 我們能不能徹底活在當下 可是如果你一說「它可能消除嗎」,它就變成觀念了。當你有心去完成一件事時,你已經製造了這個空隙,而且受困其中

克里希那穆提說,思想是過去的結果,因而要達到了悟,將思想從過去中解脫出來,就要覺察你現在的狀態,覺察你的思想、感覺和行為。此時你就會認識到你現在所做的僅僅是把當下用作一種通道。時間的過程不會引向非時間性的不朽,因為方法就是結果如果你所用的是錯誤的方法,那麼那你就會製造出錯誤的結果。只有正確的方法才可以創造出正確的結果。方法就是結果,結果不會與方法脫離聯繫。如果想要理解非時間性的不朽,那麼縛於時間的思想就必須從通過當下而變成未來的過去中解脫。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是依據時間而活的,隨著時間我們長大 , 隨著時間我們老去 ; 我們大多數人都在時間的範圍內思考,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總認為自己將來會有所改變,我們內心所嚮往的和諧境界也會一點一點、一天一天地實現。事實上,時間並不會帶來任何的和諧或平安,我們必須停止這種漸進的想法。這意味著使我們平安的明天是根本不存在的,我們必須在當下這一刻找到和諧

如果真正的危難當前,時間感就不存在了,不是嗎?我們會立刻直覺地反應。因為我們尚未看出許多問題的危急性,所以我們才發明了「時間」來克服它。時間實在是個大騙子,它絲毫不能幫我們改善自己,我們喜歡把時間的運動劃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這個界限一經劃定,我們就永遠處在衝突中了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我們大部分人而言,自由只是概念,而非真實的東西。講到自由,我們要的僅是外在的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怎麼想就怎麼想,自由地走動,以種種方式表現自己。

但是,我們如果深入的探索自由的意義——內在的、完全的、全體的自由,並從而表現在外在的社會和種種關係之上,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人的心既然受到這樣重重的制約,還可能自由嗎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壓抑自我而造成的苦悶,或為了順應某種生活模式的苦心勵志,都無法引導我們接近真理。心智需要徹底的自由,不受絲毫扭曲,才有會晤真理實相的可能

我們一邊想從痛苦、醜陋的記憶以及不愉快的經驗中解脫出來,一邊卻仍想保留快感以及令人滿足的觀念、公式和人際關係。然而我們早已看出快感是無法與痛苦分開的,我們不可能踢掉一個保留另一個。所以我們應該要問自己:我們是否真的想要自由?還是那種只想從不順心或某種障礙中掙脫出來的自由?當你從某種處境,譬如痛苦或焦慮中解脫出來時,就算真的自由嗎?還是,自由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東西。例如,你從嫉妒中解脫出來,那種自由只是一種反應,它根本不是真正的自由。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有比較的心理,就有了矛盾與衝突。有了好與惡、快樂與痛苦的分別,我們就想留下好的、快樂的,而擺脫那些惡的、痛苦的。「我想要擺脫那些不快樂的東西,那些痛苦的東西。」我們從來不說:「我想要擺脫痛苦和快樂。」我們想要留住快樂,拋棄痛苦,但這二者都是由慾望產生,不是嗎?

克里希那穆提說,慾望本身就是一種矛盾我們時常想要的總是與事實相反的東西。我們內心就是因為這些追逐快感和逃避痛苦的慾望,才不斷地陷入矛盾之中。那種想要它又不想要它的二元對立的心態,正是慾望的本質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們內心和人際關係中造成衝突,消耗自身能量的,除了依賴心,還有比較心。

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永遠喜歡拿「真正的我」和「應該的我」互相比較,這個「應該」是我自己投射出來的標準。一有比較的心理,就有了矛盾,不只是與某人某事相比,而且還與昨日的自己比較高下,形成過去與當下之間的矛盾。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要如何才能從社會的心理結構中解脫出來?我們有沒有可能得到內在和外在的安寧? 從社會的知見中解脫出來,這才是根除衝突的治本之道。但這並不意味我們必須活得單調停滯,相反的,我們應該活得更有動力、更活潑才對。

克里希那穆提說,要想認清和解決任何一個問題,我們都需要極大的熱情及毅力,不只是身體或智識的能量,而是一種不依賴任何動機心理的刺激或藥物的能量。任何外在的刺激,不論是來自教會、酒精、迷幻藥或是書籍言論,都能使人產生依賴心,阻礙我們親自看清真相,也剝奪了我們的生命力。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過極深的觀照,我們才能清楚地看見暴力的真相;這個內心暴力清除的過程就有可能將世界導向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身處社會中的人,想要達到平安的心境和外在人事的和平關係,還有更多的有關人際關係的功課要做。

生活就是各種關係的互動人際關係就是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過程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係。這種關係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影響,會在人的心理上形成某種距離感。人際關係時常是建立在塑造的假象以及自衛的機械反應上。我們每個人都在為他人塑造形象,然後在這個形象上,而不是在真的人身上建立所有的人際關係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大多數人都已經接受暴力為必然的生活方式我們從兩次大戰所學得的教訓就是在人與人之間在你和我之間堆砌起更多的圍牆潘籬。因此你必須明白自己為什麼無法客觀中立一味譴責或辯護的原因何在;你還該認清日本人、美國人等所謂國籍或任何這類的觀念都構成了你的種種限制逐漸鈍化你的心智。

想要學習和弄清真相就必須先培養深入覺察的能力粗鈍的工具是無法勝任其事的。使你心智鈍化的就是你四周築起的刀槍不入的圍牆而它就是辯護和譴責的一部分。心智一旦能擺脫它就能觀察學習和透視也就可能徹底覺察整個問題。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恐懼滋生暴力。恐懼快感悲傷思想及暴力全都是密切相關的我們似乎常以嫌棄某人仇視某個種族的暴戾心態為快。克里希那穆提說,我們能不能深入暴力的根源然後從中解脫?否則我們將永遠活在彼此的鬥爭中。讓我們來思考一下究竟我們可不可能根除內心各種型態的暴力同時還能繼續生存於這個兇殘的世界中?

如果我們學會如何正視暴力的問題不只是面對社會上的戰爭暴動階級鬥爭國際的對立同時還要面對我們內心的暴力如此就有可能超越它。當這暴戾心態完全消失以後所生出的喜悅和充滿著衝突仇恨及恐懼的暴力快感是非常不同的。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有在內心平靜時你才能看見恐懼。你通常能平靜地觀賞一片雲一棵樹或河水的流動只因為它們對你無關緊要。然而觀察自己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因為自我的要求過於具體反應又太過於迅速因此當你赤裸裸地面對恐懼絕望孤獨、忌妒或其他醜陋的心態時你能不能心平氣和地透視它?

你的心能不能直接覺察到恐懼本身而不是它表現出來的各種形式?也就是說你能不能覺察到恐懼的全貌而不是你所害怕的種種事情?如果你只觀察到恐懼的細節或是一件一件地解除恐懼你就永遠也進不到核心問題那就是如何學習與恐懼共存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恐懼是由念頭所引發的克里希那穆提說因此我們現在必須要問自己:人心可不可能完全地徹底地存活於當下只有在這種心智狀態下恐懼才無從生起

思想和記憶一樣確實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能力它們是我們用來溝通和工作的唯一工具。思想是記憶的反應記憶則由經驗、知識、傳統、時間累積而成我們就是在這些記憶的背景下不斷產生反應而這個反應就是思想。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