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為什麼會沒有智慧呢?為何會起矛盾衝突呢?果昱法師說,這主要都根源於「我」這個觀念。人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我」。
人其實不只以自己的個體為「我」,且以「我的家」,「我的家人」為我。同樣,我的公司,我的國家,都還是有一個我在;你有一個「我」,他有一個「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有這個我在,就一定會產生煩惱、衝突。
一般人為什麼會沒有智慧呢?為何會起矛盾衝突呢?果昱法師說,這主要都根源於「我」這個觀念。人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我」。
人其實不只以自己的個體為「我」,且以「我的家」,「我的家人」為我。同樣,我的公司,我的國家,都還是有一個我在;你有一個「我」,他有一個「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有這個我在,就一定會產生煩惱、衝突。
修行是一步一步來的,有次第,有方法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從質、量、次第來決定。所謂「質」,即知道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現在所做的事情與自己的長遠方向是一致的;「量」,是根據現實情況做出合理規劃;「次第」就是步驟、順序,做事的步驟清清楚楚,每一步都走好,不急不緩。這些決定了,心就能安住,就能一步一步做對的事,把事情做成。
除了大乘、小乘、五乘佛法外,佛教的修行還有信解行證,戒定慧三學、聞思修三慧、止觀雙修、四禪八定、境行果,以及五停心觀等的修行方法與次第,也都是得度之道。這些修行次第都是為了引導眾生從煩惱的此岸走向覺悟的彼岸,從迷執的凡愚走向解脫的聖道,一切眾生能夠如實奉行實踐,最後終能證悟得度。
一般而言,學佛要經過四個階段,是「信、解、行、證。」 信是信受,解是了解,行是修行,證是明證。
聖嚴法師說,「修行」二字固為佛教名詞,但在每個人日常生活裏也都用得到。修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持。我們房子壞了破了要修理,傢俱破了壞了要修理,同樣的,我們的生理行為或心理行為如果不常檢點的話,我們也會漸漸變成壞人。「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說我們應該每天檢討自己的行為。每天若都這樣反省的話,縱有錯誤,也容易隨時改正。至於「修持」,是修正、修理而且要持之以恆,日日時時,乃至每一秒鐘都要修行。有些人做了錯事,當天或能覺察,且有悔意,到了第二天又會再錯,他沒有勇氣和決心把自己改正過來,那便不是修行。修行則一定要在發覺自己有錯誤之後,加以修正、修理,並且應該切切實實地照修正過的行為繼續努力下去。所以我們說修行要反省自己:不該做的事不再做,該做而尚未做的事,應該就開始去做。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
佛教的修行中有大乘、小乘之說,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佛法分了這麼多乘呢?
「乘」。是古代對車輛的總稱,所有的車都叫做乘,古代這個字讀勝音,現在讀加減乘除的乘。「乘」當動詞講的時候,意思是運載,運輸。在佛教中的意思,佛法能運載凡夫到聖地,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故亦名「乘」。古時候最大的車是馬車,皇上坐六匹白馬拉車,白馬也叫大白牛,這是最大的車,在佛教中比喻「一乘」;牛車比喻「大乘」;鹿車比喻「中乘」;羊拉的車比喻「小乘」。
大愛光學府——全人生命教育——和氣大愛是靈性生命成長的全人教育,讓每一個人回到生命純淨源頭,從自己開始改變地球。
「全人」的意思,就是完整的人,包含身、心、靈三層次。身為人,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了靈性,但偏偏多數人都沒有在使用靈性,原因在於他們沒有這個認知、也沒有這個意識。讓人能夠成就完全的靈性——全人(全靈)生命教育,就是由靈性來引領這個生命,這就是大愛光要做的事情。
「氣」是中國思想上的重要概念, 因「氣」具備著形上形下的性質,而且「氣」也常涉及到形體物質的組成,甚至是作為修身的媒介。以道家言,在道家思想中,認為「氣」是構成天地萬物之質素,此外,道家有關「氣」的觀念又可成為人修身並能與天地相融互攝的憑藉 。
道家的「氣」思維,來自於《老子》、《莊子》的內容,從《老子》「沖氣以為和」「專氣致柔」「心使氣曰強」,到《莊子》內篇的「氣之聚也」 「聽之以氣」,或到外、雜篇的「通天下一氣耳」,我們看到「氣」的不同轉化。
「和」是老莊學說的核心思想 ——「道」—— 的基本特質。
「和」意指「和諧」,「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哲學範疇,「道」的基本特徵就是「和」。老子肯定「道」生化天地萬物的運動根源和根據是「和」,「和」主宰著天地萬物的生發,天地萬物只有在「和」的境界中才能生發、運化。
最近閱讀陳麗罔師姊的碩士論文 (《「和氣大愛」靈性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有幸再一次地研習「和氣大愛」的意涵,閱讀這些原本熟悉的內容,除了讓人倍感親切外,也如往昔般地帶有啟發性。現謹摘錄陳師姊有關「和氣大愛」意涵的論文如下:
「財團法人和氣大愛文教基金會」簡稱「和氣大愛」,「和氣大愛」這四個字有很深的意涵,以下分別就這四個字的意涵說明之。
《大宗師》闡說什麼是「道」,如何「得道」,及何謂「真人」。
《大宗師》:「有真人而後有真知。」「真知」是真人之知。所謂「真」 指實在、正確、不假偽、不虛妄, 貫通自然、本性、大道。 就「真人」講「真知」 ,可見「真知」並非知識的分析,而是修養體證。
《大宗師》是莊學「明道」論。在《德充符》的「葆德」論之後,繼之以《大宗師》的「明道」論。張遠山說,一是必先因循內德,方能順應天道。二是師法《老子》初始版本,先論「德」,再論「道」。
《大宗師》的主旨在陳述「道」與「得道者」(即真人)的概念,「真人」即是指道家的理想人格,「道」的意義在於「真人」在其生命境界中被認知和證成。莊子曰:「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