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恩普專欄 (4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般人為什麼會沒有智慧呢?為何會起矛盾衝突呢?果昱法師說,這主要都根源於「我」這個觀念。人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我」。

人其實不只以自己的個體為「我」,且以「我的家」,「我的家人」為我。同樣,我的公司,我的國家,都還是有一個我在;你有一個「我」,他有一個「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有這個我在,就一定會產生煩惱、衝突。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是一步一步來的,有次第,有方法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從質、量、次第來決定。所謂「質」,即知道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現在所做的事情與自己的長遠方向是一致的;「量」,是根據現實情況做出合理規劃;「次第」就是步驟、順序,做事的步驟清清楚楚,每一步都走好,不急不緩。這些決定了,心就能安住,就能一步一步做對的事,把事情做成。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大乘、小乘、五乘佛法外,佛教的修行還有信解行證,戒定慧三學、聞思修三慧、止觀雙修、四禪八定、境行果,以及五停心觀等的修行方法與次第,也都是得度之道。這些修行次第都是為了引導眾生從煩惱的此岸走向覺悟的彼岸,從迷執的凡愚走向解脫的聖道,一切眾生能夠如實奉行實踐,最後終能證悟得度。

一般而言,學佛要經過四個階段,是「信、解、行、證。」 信是信受,解是了解,行是修行,證是明證。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說,「修行」二字固為佛教名詞,但在每個人日常生活裏也都用得到。修就是修理、修正或修持。我們房子壞了破了要修理,傢俱破了壞了要修理,同樣的,我們的生理行為或心理行為如果不常檢點的話,我們也會漸漸變成壞人。「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說我們應該每天檢討自己的行為。每天若都這樣反省的話,縱有錯誤,也容易隨時改正。至於「修持」,是修正、修理而且要持之以恆,日日時時,乃至每一秒鐘都要修行。有些人做了錯事,當天或能覺察,且有悔意,到了第二天又會再錯,他沒有勇氣和決心把自己改正過來,那便不是修行。修行則一定要在發覺自己有錯誤之後,加以修正、修理,並且應該切切實實地照修正過的行為繼續努力下去。所以我們說修行要反省自己:不該做的事不再做,該做而尚未做的事,應該就開始去做。

我們要轉變行為和觀念,就是把貪、瞋、癡、慢、疑這些毛病改正過來。與人相處的時候,除了要用慈悲心、包容、寬恕別人的錯誤;同時,還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果奉獻給眾人,隨時隨地能運用理性和智慧,解決各種煩惱。所以,一個修行深厚的人,非但對自己有利益,他的行為舉止也一定能嘉惠他人。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的修行制度修學制度Buddhist monasticism),是指佛教關於修行、學習的各項主張、體系和制度,主要圍繞佛教寺院出家文化展開敘述,包括僧伽、戒律、儀軌、傳承、寺院道場、機構、政府的宗教管理制度等。

佛教的修行制度,必須以僧三寶依止,缺一不可。其中,佛陀的應化身已經般涅槃,故以佛像佛足石佛經佛舍利等爲佛陀的表徵,而佛法和僧伽尚在住世弘傳。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宗派派別佛教作為一種思想或組織,當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後,不可避免地分化出了各種各樣的派別。隨著兩千多年的傳播與發展,由於後人對佛法理解上、闡釋上的不同,以及佛教本身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在教理、教義、教規上作出的主動或被動的調整,佛教思想也不斷發展分化,信奉不同思想的佛教徒也自然地逐漸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派別。

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分支,分別自稱為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以及密乘佛教。這三大分支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這三個主要分支,存在對教理的不同理解和修行方式的不同,又形成有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顯教與密教,難行道與易行道的劃分。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經典,為記載佛語佛陀教法的經典。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佛教早期並沒有書面經典,僧眾口語方式傳承教法。釋迦摩尼佛涅槃後,僧團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集結。據佛教律藏的共通記載,該次集結由「上座」比丘大迦葉等人主持,「多聞者」阿難誦出佛陀所說修多羅,「持律者」優波離誦出波羅提木叉大眾對其內容共同審定,再編成次第,為後來《四阿含》()與律藏)的起源。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教的修行中有大乘、小乘之說,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佛法分了這麼多乘呢?

「乘」。是古代對車輛的總稱,所有的車都叫做乘,古代這個字讀勝音,現在讀加減乘除的乘。「乘」當動詞講的時候,意思是運載,運輸。在佛教中的意思,佛法能運載凡夫到聖地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故亦名「乘」古時候最大的車是馬車,皇上坐六匹白馬拉車,白馬也叫大白牛,這是最大的車,在佛教中比喻乘」;牛車比喻乘」;鹿車比喻乘」;羊拉的車比喻乘」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愛光學府——全人生命教育——和氣大愛是靈性生命成長的全人教育讓每一個人回到生命純淨源頭從自己開始改變地球

全人」的意思,就是完整的人,包含身、心、靈三層次。身為人,最重要的就是擁有了靈性,但偏偏多數人都沒有在使用靈性,原因在於他們沒有這個認知、也沒有這個意識。讓人能夠成就完全的靈性——全人(全靈)生命教育,就是由靈性來引領這個生命,這就是大愛光要做的事情。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氣大愛的修煉就是走大愛光道路」。

何謂大愛光道路」?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氣大愛」——和氣之道靈性之愛

和氣大愛的修煉行 ,其核心內涵就在「靈性之愛」。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氣大愛」——和氣之道,大愛為宗。

「和氣大愛」的使命——啟發內在至善本質,圓滿生命,進化地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中文裡有著許多解釋「愛」最佳的定義可能是主動行動,以真心對待某個生命體或物體(動物、物品或神明),使其整體得到快樂。此外,「愛」 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可以認為是人性的特質,換言之,愛是作為人必須具備的本質之一。

道家思想認為天地萬物是一整體,提倡天人合一尊道貴德敬天愛人。也就是強調對自然萬物是一體對待的。道家的人文觀、文化觀,充滿對天地的開闊接納,要邀宇宙自然來共處,而在這裡面,不會再以人類為中心了,而是對萬物一體同受的,熱愛世間,熱愛天地,也熱愛自由,並熱愛任何的不完美,道家與天地擁抱在一起。因此,道家的「愛」可以說是一種「泛愛」。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作形容詞有「至高無上」「重要的」「排行第一」等意思

此處將 「大」當作名詞,根據老子的說法,「大」就是「道」道德經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日道,強為之名曰大。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是中國思想上的重要概念, 因「氣」形上形下的性質,而且「氣」也常涉及到形體物質的組成,甚至是為修身的媒介。以道家言,在道家思想中,認為「氣」是構成天地萬物之質素,此外,道家有關「氣」觀念又可成為人修身並能與天地相融互攝的憑藉

道家的「氣」思維,來自於《老子》、《莊子》的內容,從《老子》「沖氣以為和」「專氣致柔」「心使氣曰強」,到《莊子》內篇的「氣之聚也 「聽之以氣」,或到外、雜篇的「通天下一氣耳」,我們看到「氣」的不同轉化。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老莊學說的核心思想 ———— 的基本特質。

「和」意指「和諧」,「道」是老子思想的最高哲學範疇,「道」的基本特徵就是「和」。老子肯定「道」生化天地萬物的運動根源和根據是「和」,「和」主宰著天地萬物的生發,天地萬物只有在「和」的境界中才能生發、運化。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閱讀陳麗師姊的碩士論文 (「和氣大愛」靈性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有幸再一次地研習「和氣大愛」意涵閱讀這些原本熟悉的內容,除了讓人倍感親切外,也如往昔般地帶有啟發性。現謹摘錄陳師姊有關「和氣大愛」意涵的論文如下:

「財團法人和氣大愛文教基金會」簡稱「和氣大愛」,「和氣大愛」這四個字有很深的意涵,以下分別就這四個字的意涵說明之。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應帝王》《莊子》內篇中的最後一篇,張遠山說,《應帝王》《莊子》天人合一的至人論。它表達了莊子的為政思想。莊子曰:「至人若鏡,勝物不傷。」只有有道之士才可以入世應世,成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帝王

莊子對宇宙萬物的認識基於「道」,他認為整個宇宙萬物是渾一的,因此也就無所謂分別和不同,世間的一切變化也都出於自然,人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於此,莊子的政治主張就是以不治為治,無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什麼樣的人「應」成為「帝王」呢?那就是能夠聽任自然、順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宗師》闡說什麼是「道」,如何「得道」,及何謂「真人」。  

《大宗師》:有真人而後有真知。」「真知」是真人之知。所謂「真」 指實在、正確、不假偽、不虛妄, 貫通自然、本性、大道。 就「真人」講「真知」 ,可見「真知」並非知識的分析,而是修養體證。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宗師》是莊學明道論。在《德充符》的葆德論之後,繼之以《大宗師》的明道論。張遠山說,一是必先因循內德,方能順應天道。二是師法《老子》初始版本,先論,再論

《大宗師》的主旨在陳述「道」與「得道者」(即真人)的概念,「真人」即是指道家的理想人格,「道」的意義在於「真人」在其生命境界中被認知和證成。莊子曰:「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