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恩普專欄 (4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現在介紹「信任」。卡巴金博士說,信任是種信心和信念,知道事情會在可靠的架構中展現,體現秩序與完整。 培育正念時,信任感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不信任自己有能力從事觀察保持開放和專注自經驗中反省從中成長學習深入理解事情,那麼我們在培養以上任何一種能力時,便難以為繼,能力只會凋萎或停頓

培育信任的心,是正念修習的一部分。首先讓我們深入觀照可以信任自己的那些部分,如果不能立即看出可以信任自己甚麼,也許要再看深入一點,多花些時間處於寂靜和純然的生命當中,與自己同在。如果大多時間我們都不能察覺自己在做什麼,而且也不怎麼喜歡生命裡發生的事,那麼,也許該是更注意、更密切觀察我們所做的選擇及其後果的時候了。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正如字面所言,是請你別再依附任何事-包括任何想法、事物、事件、特殊時刻、見地、或是慾望。卡巴金博士說,放下,是有自覺的決定,完全接納當下所展現的;放下,是放棄以強制、抗拒或掙扎來交換更強有力、更美好的狀態,也是讓事物如實存在,並避免因為內在的慾望、喜好或厭惡,而受到這些事物的吸引或排斥,陷入進退兩難。放下,好比打開手掌,放掉一直緊抓的東西。

卡巴金博士說,通常我們還不光是被渴求外界事物的慾望纏住,也不只是手緊抓慾望不放,而是我們的心在緊抓不放,拼命抓著狹窄的觀點、自給自足的希冀和願望,來困住自己、卡住自己。因此,放下其實是指在喜歡與厭惡的拉扯中,以及不知不覺的執著之間,變得更加率直無隱。若想變得率直無隱,必須能夠讓恐懼和不安全感在完全正知的田野間盡情嬉戲。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某些心態或內心素質可以支援禪修,提供沃土讓正念的種子生長茂盛。刻意培養這些素質,就像耕耘心田的土壤,滋長生命中的清明、慈悲及正行。卡巴金博士說,支援禪修的內心素質不可能透過強制執行、通過立法或發布命令而產生,它們只能培育,這需要內在動機夠強,立意不再增添自己或他人的痛苦與困惑,才能做到。

這些心態或內心素質包括:耐心、放下、不加批判、信任和慷慨。這些內心素質也是修習正念的堅實基礎。接下來的三篇文稿即在介紹這幾個內心素質。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卡巴金博士說,如果你坐下來禪修,即使只是一下子,也是一段「無作為」的時光。請勿將這種無作為當成「什麼事也不做」的同義詞,兩者差了十萬八千里。無作為的重點在於自覺和刻意,事實上,這正是禪修的關鍵所在。

表面上,無作為好像有兩種,一種是不做外在的工作, 另一種是從事所謂自然不費力的活動,我們常將這兩種無作為看成同樣的事,但其實要看內在的經驗才算數。所謂正式的禪修,是在一段時間內刻意停下所有外在活動來培育內心的寂靜。除了完全與自己同在,沒有別的盤算,不做任何事,這樣無作為的時刻也許是一個人所能給予自己最好的禮物。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都可以禪修嗎?卡巴金博士說,這個問題他被問過無數次,他說,他懷疑人們問的時候其實是想說:「誰都可以禪修,就我不行。」他們需要再一次確定,還有別人跟他們一樣,天生就沒法子禪修。但,事情可沒他們想的那麼簡單。

認為自己不能禪修,就像認為自己不能呼吸、專心放鬆一樣;但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輕輕鬆鬆地呼吸,在正確的情況下,也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專注、放鬆。人們常將禪修與放鬆,或必須達到、體驗某種特殊境地混為一談;所以,一旦試了一兩次,卻沒達到什麼境界,或沒什麼特別感覺,就會認定自己是沒法兒禪修的人。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出入息滋養正念,只是純然覺知出入息的進出;調頻到那種感覺-出入息進入與離開你身體的感覺,如是而已,只是感覺出入息,呼、吸,並知道你在呼吸。卡巴金博士說,我們覺知著自己的出入息時,就是提醒自己已然置身此時此處,我們便能完全清醒地面對當下發生的一切。

正念練習如下:入息時,與一個完整的入息同在;出息時,與一個完整的出息同在 。只為此時此刻、只為出入息,保持心的開放和自由。放棄所有要達到哪個境地、要哪件事情發生的念頭。心念迷路時,不斷帶它回到出入息,一呼又一吸,讓正念的時刻串起來。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此刻,問自己:「此刻,我是否清醒?」「此刻,我在想什麼?」當下是唯一可以活著、感受、成長和改變的時刻;卡巴金博士說,若能掌握此刻,了解「當下即是」, 我們便可以捨下過去、未來,在當下的、此時此刻的狀態中覺醒。

掌握剎那的最佳方式是專注,這是修持正念的要訣所在。卡巴金博士說,正念意味著保持清明,意味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是,當我們開始專注於自己腦中所想的事情時,我們往往又會立刻陷入無意識的狀態,陷入不覺不悟的混沌狀態。這種意識中斷常常是由於我們對那一刻的所見所聞感到不滿而導致的。這種不滿使我們希望事情會有所不同,期望情況有所改變。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常視禪修為一種特殊的活動,卡巴金博士說,這並不十分正確,禪修本身即是單純。禪修僅僅是單純地做你自己,並且知道自己是誰。禪修讓我們看到:我們所謂生命的這條道路是有方向的,它時時刻刻都在展現,此刻發生的事會影響下一刻發生的事。禪修是一種過程,可以深化並精煉專注和正知,而且在生活中可廣泛的應用。

你停下來了嗎?現代人大部分時間都在奔波忙碌,卡巴金博士問說:你能稍停一下嗎?然而,需要停下的究竟是什麼呢?卡巴金博士說,需要停下的是你所有的「作為」(doing),暫時切換到「存在」(being)和「成為」(becoming)。這就是禪修,透過禪修,單純覺知當下的身心,本然的完美便淋漓呈現。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謂正念?喬.卡巴金博士說正念是來佛教徒修習的種方式,卻與現代生活也息息相關。這種相關性,跟佛教本身或做佛教徒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倒與覺醒、與自己以及與世界和諧相處大有關係。正念探究我們對世界的觀點以及身在其中的定位,並對生命中每一豐盛時刻培養感謝之情,從中我們得以檢驗自己是誰。最重要的是,因為正念,我們與自己產生連繫。

正念提供一條簡單有力的路徑,讓我們從問題中脫身,連繫上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力,重新掌握生命的方向和品質,包括家庭中的人我關係,跟工作、世界和這個星球的關係,最主要的,還是我們跟自己的關係。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前一個專題中曾論述了有關正念的理念和練習,也介紹了卡巴金博士這位正念減壓療法的創始人,這次的專題將介紹他的一本書《當下,繁花盛開》

卡巴金醫師為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現任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榮譽教授。當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就讀就對冥想產生興趣。他與佛學導師如釋一行崇山行願持續研習冥想;也曾在內觀冥想學會學習,最後成為其組織的導師。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麻州大學醫學院醫學榮譽教授 卡巴金畢生致力將鄭念禪引入主流醫療界一九七九年麻州大學醫學院創設正念減壓課程(MBSR)。三十多年來,正念減壓在內科醫學、精神醫學、心理學等領域發展,蔚為風潮。

卡巴金教授在他的著作中提到正念練習的九種態度不評判、耐心、初學者之心、信任、不過度努力、接納、放下、感恩與慷慨是卡巴金博士所提出的九項最根本的態度,也是我們在正念減壓的學習之中,最重視且被反覆提及的心法。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訓練正念呢在傑克.康菲爾德的著作中,有許多都是在介紹正念冥想,以及用正念冥想來帶領人們走出煩惱並穿越苦痛之路。他說,所有的生命中皆有痛苦,這確是真相,而同樣真實的是——在每一刻裡,都存在著超越困難、發現內心那永恆的自由的可能。透過正念冥想,可以找到每個人內心都有一束清晰純淨的光芒,他稱之為「內在的智者」。領悟這種智慧可以幫助我們優雅而溫柔地度過痛苦與磨難。

正念的英文是mindfulness,冥想的英文是meditation (亦可翻譯為禪修或靜心),正念是一種狀態,冥想是達到這個狀態的方法,靜坐則是練習這個方法最常見的姿勢,當然行住坐臥也都可以訓練正念。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傑克康菲爾德說,在許多西方正念禪修中心,都以字母縮寫字RAIN來教導正念轉化的四個原則:辨識(recognition) 、接納(acceptance) 、觀察(investigation)、以及不攀緣(non-identification) 。禪宗詩人告訴我們「雨水普降大地萬物」,我們內在原則RAIN,正如同滋潤萬物的甘霖,也能夠轉化我們的困境 。

「辨識」是轉化的第一個原則。當我們困在自己的生活當中時,必須願意去認清事情的真貌,透過承認真實的狀態,以避免落入否認的陷阱。當我們願意如實地面對自己,內在就會出現一股強而有力的開放。當我們的覺知更清明之後,我們就有能力去辨識內在所呈現出來的各種經驗,進而讓我們的心遠離妄想與無明,朝向解脫之道。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健康心理學26原則中的第7:正念帶給我們嶄新視野 、身心平衡與心靈自由。

正念即安忍、接納、不帶任何論斷與批判的清明覺知。我們必須對我們的身體、感受、心及法,隨時保持清明的正念,以解脫心念。佛陀說:我們必須藉由正念的清明澄淨,才能夠捨棄對過去或未來的執取不放,克服執著習性和悲傷情緒,放掉一切的依附與焦慮,在當下喚醒心靈那不可撼動的自由。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健康心理學26原則中的第20項:我們能透過內在的訓練發展專心的力量。傑克康菲爾德說,理想的心理健康需要專心。專心、全神貫注能將我們從狹隘的自我感中解脫,為生命帶來光明與自由

傑克康菲爾德說我們全神貫注於某個對象或活動時便能產生專心的力量隨著專心能力的發展內在的穩定與收攝力量也會增長發現自己更能全然觀照當下的生命。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合東方的佛法與西方的心理學, 美國知名的禪學導師傑克康菲爾德有系統地整理出一套佛法的心理健康學並撰寫出書——《智慧的心》。

關於這本書傑克康菲爾德說若你是醫生或心理衛生專業人員佛法的心理健康學能帶給你深具啟發性的新知識與可能性。如果你是剛接觸佛法對靜坐也很陌生你會發現靜坐是極自然的事。若你對佛法的修煉經驗豐富他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你挑戰讓你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獲得嶄新的視野與修煉方式。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艾倫・南格博士在《用心法則》書中指出「用心」這個概念常會讓讀者想起東方哲學與宗教中有關於用心的概念。她說她對「用心」這種心靈狀態的研究幾乎都是在西方科學的架構下進行的。由於她本人並沒有接受過東方哲學與宗教思想的完整訓練因此在書中並沒有多去探討東方與西方對於「用心」這個概念的異同。

南格博士說她對「用心」的研究源自於她對「不用心」這個狀態的探索而逐漸得來的。然而在東方哲學與宗教中有關於「用心」這個概念的背後有一整套發展良久的精緻體系。「用心」或稱「正念」、「專注心」、「覺察心」是東方哲學與宗教不可或缺的核心訓練之一。南格博士期盼有人能將東方與西方對於「用心」的發現予以融合。美國的一位禪學導師傑克康菲爾德正是這個任務的不二人選。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流和用心,在有關兩者的論述中,「專注力」都是其中的重心。什麼是專注力?專注力是指我們在環境的眾多刺激中,能將注意力放在特定的一個對象(事物或行為等)上,且專心而持續地維持一段期間,同時忽略其他干擾因素的能力

現代人普遍有缺乏專注力的問題,無論小孩或成人。美國邁阿密大學心理學教授阿米希指出,好像自從社群媒體的出現後,我們的專注力、注意力,甚至是記憶,都變得越來越短。我們似乎深陷「專注力危機」中。她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深陷專注力危機,並不是缺乏專注力,而是因為專注力系統運作得太好,讓我們對出現的刺激,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像是,不時查看剛發的貼文有沒有人按讚或留言,或是被手機的提示聲所制約等都一再地吸引我們的注意、讓專注力變得稀缺。也就是《用心法則》所說的分心與不用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心流 ?米哈里博士說,心流,就是當一個人能夠對自己的目標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完全沉浸於其中,而渾然忘我的境界。心流,也可以說是一種用心、專注或全心全意投入的體現。

與心流對立的則是內心的混亂,米哈里教授用「精神熵」來定義內心的混亂。「熵」是物理學用來定義混亂程度的度量。精神熵是內心失序的狀態,因為獲取了外界訊息,讓人的內心能量不能專注某個目標,變得混亂、無序、焦慮、煩躁;比如無休止的追求金錢、名望、地位,嫉妒別人,過度的自我意識(特別在乎外界的看法,別人的評價,擔心自己沒有按照別人的想法表現等等)。「精神降熵」與「精神熵」相反,降熵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心流正是「精神降熵」的活動。心流就是通過專注自己的目標,控制自己的意識,讓內心從混亂歸於有序。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心流》 書中提到,想要經歷心流,首先必須有明確目標作為努力方向。米哈里博士更提出「終極目標」的論述,他指出,想要將生活的全部變成一場心流體驗,光懂得控制一時的意識狀態是不夠的;還得有整體的目標,讓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才行。因此,心流理論的最後一項任務,就是找到個人的終極標,用之貫穿所有的目標,將人的一生整合成單一件的心流活動。

米哈里博士說,許多人的生活都存在一個終極目標,並且以它為指標,日復一日的生活著,這個大目標像是一塊磁鐵,吸引著他們的精神能量,其他較小的目標則依附著這大目標存在。人們利用目標、決心與和諧將生命的片段結合起來,轉成一場沒有間隙的心流體驗,並賦予生命應有的意義。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