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恩普專欄 (4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無頭蒼蠅法則(The Law of Aimlessness 動物與人不同,它們憑藉本能來引導自己避開危險,而我們人類則必須依靠我們有意識的決定。當涉及我們的職業生涯和處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時,我們會感到缺乏方向,因為我們的情緒和他人的意見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包括品味和傾向,進而找到自己的使命。如此我們就會信賴自己,知道自己該避開哪些戰鬥並繞道而行。即便是自我懷疑或失敗的瞬間,也都是有意義的,因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有了這樣的能量與方向感,我們的行動方能銳不可擋。

葛林說,在今天的世界裡,我們身而為人面對著一個很特別的難解課題:大學一畢業,我們就會發現自己被狠狠甩進就業的世界裡,而那是一個沒人會對你客氣,競爭非常激烈的世界。各種可能影響我們未來每一天的問題,我們都得自己做出決定。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男子漢身上最美的,就是其有點女性化的地方;女人家身上最美的,就是她有點男性化的地方。—— 美國知名作家蘇珊.桑塔格

男女有別的法則(The Law of Gender Rigidity 我們每個人都有男性和女性的特質——其中一部分是基因決定的,另一部分來自異性父母的深刻影響。但在社會中需要呈現一致的身份時,我們往往會壓抑這些特質,過度認同所期望的男性或女性角色。而我們為此付出了代價。我們失去了自身人格中重要的稜角。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變得僵化。因此我們要重新與內心的男子氣概或女人味搭上線,讓自己以真我在旁人面前展現出魅力。總之,你該做的不是去扮演別人期待你擁有的性別角色,而是去創造出真正適合你的性別角色。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膨脹的法則(The Law of Grandiosity 我們身而為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種自視甚高的需求,往往會高度評價自己。因而產生自大的傾向。我們忘記了運氣可能在成功中起到的作用,或者忽視了他人的貢獻。我們想像自己是命中註定的成功人士,反而使得我們的成功不會持久。

葛林說,我們內心都潛伏有一種弱點,這種弱點源自於高估自身能力的天性。我們內心有一種需求,就是要感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別人優秀−−聰明、美貌、魅力、人緣、品德。這種自戀不見得是壞事。一個程度內的自視甚高可以讓我們帶著自信去迎接挑戰,去突破自我,去有所學習。然而一旦我們體驗到了某種成功比方說受到眾人或團體的矚目,獲得升遷、創意與獲得金主投資等,這種自信就會一下子上升太多,而這時我們的認知就會與現實產生過大的落差。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會被自我感覺與幻想牽著鼻子走。成功會產生一種我們抗拒不了的牽引,而這股牽引力會蒙蔽我們的心靈。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欣羨法則(The Law of Envy 人類天性中有一種自然的驅使,就是與他人相比較。我們不斷地衡量人們的地位、受到的尊重和關注水平,注意我們所擁有和他們所擁有之間的任何差異。對於我們中的一些人,這種比較的需求成為激勵我們在工作上尋求突破。而對於其他人,它可能變成深深的嫉妒——自卑和挫敗感導致隱藏的攻擊和破壞行為。我們要學著消彌自身獲得的注意力,藉以彈開別人的「羨慕攻擊」。另外,也要學著用內在標準來肯定自我價值,以跳脫是想跟別人比較的輪迴。

這一法則主要在講「嫉妒」。葛林說,欣羨常發生在朋友之間,也是在朋友之間具有最大的殺傷力。我們一般會以為朋友與我們反目,是因為在雙方互動關係中出了什麼事情。我們沒有意會到在朋友的這些種種反目行為的底下,燒著的是著名的欣羨的熊熊妒火。在各式各樣的人類情緒裡,羨慕絕對是最讓人頭痛也最不好對付的一種。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化法則(The Law of Repression 人鮮少表裡合一。潛伏在他們禮貌與友好的外表下,無可避免地會是陰影中的黑暗面。當中存在著不安全與攻擊性、存在著他們小心壓抑著而不被公眾目睹的自私衝動。此一黑暗面一旦外洩,就會展現為讓你百思不得其解且對你造成傷害的行為。學著去看懂陰影人格的特徵,讓這些人格在產生毒性之前就能為你所避免。你也必須意識到你自己的陰暗面,只要能意識到自身的陰暗面,你就能對其進行控制,並將潛伏在你無意識中的創造性能量加以疏導。將黑暗面融入到你的人格中,你就能出落為一個更完整的人,並由此散發出一種真誠而誘人的吸引力。

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黑暗面。在本書中列舉的人物是前美國總統尼克森,書中描述:光明面的尼克森「甚是體貼、甚是溫暖、甚是感性、寬容而良善」。黑暗面的尼克森則「心浮氣躁、憤世嫉俗、凶神惡煞」。尼克森的這兩面處於「永遠的衝突中」。葛林說,我們其實跟尼克森很像。你做為人性學生的功課,就是要確認出自己人格的黑暗面,並加以細究。只要經過一番有意識的審視,其殺傷力就會消失殆盡。有了這樣的自覺,你自處起來內心會比較平衡,對外也會比較能寬以待人。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破壞的法則(The Law of Self-sabotage)––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我們會以不同的方式去解讀周邊的事件和人類的行為。這代表我們的態度,也決定了我們人生大抵的命運。如果我們的態度本質上是恐懼的,我們會在每種情況下看到消極的一面。我們阻止自己去冒險。我們把錯誤歸咎於他人,卻沒有從中吸取教訓。如果我們感到敵意或懷疑,我們會讓他人在和我們一起時產生這樣的情緒。我們通過無意識製造我們最害怕的情境,破壞了我們的人際關係。

葛林說,身為人性法則的學生,你要完成的是一道雙重的作業首先,你必須體認到自己的態度,乃至於你的態度如何左右你的認知。第二,你不能只是知道態度所扮演的角色,你還要相信態度有至高的力量可以改變你的處境。關於態度,我們要了解的不只是它們會讓我們的感知產生不同的色彩,我們還得知道態度也是決定我們人生境遇的重要因子。我們的生理健康、人際關係、事業成功與否,都取決於態度:我們的態度,就是一股自我實現的預言與動能。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生活艱辛,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很激烈。我們無可厚非地會照看自身的利益。我們也希望能感覺到自己的獨立性,會希望自己操盤自己的人生。葛林說,就是這種天性,讓我們在有人想說服我們或改變我們的時候產生想抗拒的防衛心。

防衛心過重會讓人生性多疑,處處防範他人保安全距離,不容易與人共事。遇到這類人,當大家在一起做事時,或是討論事情時,常常沒有什麼結果,或是過程中充滿了各說各話的氛圍;不只是工作場合,各式各樣的活動或互動中都會出現只想要為自己辯護,或堅持己見的人。這就是防衛心在作祟。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短視法則(The Law of Shortsightedness──你的本性對於當下你所能看到和聽到的東西最為印象深刻——最新的新聞報導和趨勢,周圍人的意見和行動,無論看起來多麼戲劇化。這就是你容易被那些承諾快速結果和輕鬆賺錢的誘人計劃所吸引的原因,變得過度興奮或驚慌失措。為了防止這種負能量的感染,你的目光必須放在統領事件的更大趨勢上,放在那些不立即可見的事物上。永遠不要忘記你的長期目標。

葛林說,人一向是短視的,這是因為我們的動物屬性;我們會優先對眼前看到或聽到的事情做出反應,尤其是事件中愈誇張的部分愈能引發我們對其回應。人一旦將思考限縮在感官能提供的資訊上,在立即性的現在,我們就會陷入純動物性的思考水平。此外,讓事情變得更複雜的是我們身邊圍繞著也不斷做出反應的人類,而他們的行為會拉著我們更打不開狹隘的視界。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外國的月亮總是比較圓。」葛林說,出於天性,身為人類的我們不會輕易滿足於現況。一項欲望的結束,只是另一項嶄新欲望的開場。我們永遠會覺得自己值得某樣更新、更不一樣、更棒的物品或境地。一項新目標愈是遙不可及,我們對它的想望就愈積極。就像「事情不會只做一遍」一樣,這也是人常見的性格缺失。

我們可以將這種「鄰家草更綠」效應理解成心理學版本的「幻視」,一種幻覺作用,視覺上看見眼前不存在的事物。聚與散有與無,對人類心智具有著強大的原始效應。我們有一種天性是會老想得到我們沒有的東西,那是被我們用幻想投射出的物品。這也是一種「垂涎」的心態,「垂涎」之意,比喻欽羨,想要獲得。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葛林說,識人不明往往是造成人間悲劇的關鍵。人性的盲點就是識人不明,人們並不是很善於判斷交手對象的人格特質。為了避開這個致命的盲點,我們應不惜一切代價地改變自己的視角。我們要訓練自己忽視別人對於外表與形象的經營,轉而深入探索他們人格的輪廓。至於我們要去看的,包括他們一路走來的行為模式,他們的決策品質,他們以何種方式去解決問題,還有他們如何授權跟與人合作,諸如此類。

前一章提到「人格」,這一章則進一步討論「性格」。根據心理學者的定義,「人格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並在不同時間、區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性格」則是指人的一貫的和穩定的心理特徵、思維和行為方式。在心理學上,它的定義幾乎與人格是相同的,但其實他們是有區別的。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會評價的那一部分,可以說,性格是人格的社會屬性的體現。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對選定的問題情境進行描述的一種傳達方式,是一種在事先經過設計的情境中,自然的扮演某個角色。扮演者必須模擬主角的心路歷程。俗語有曰「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每個人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透過這些不同角色,我們自然的扮演著在該角色的樣貌,也可以更清楚自己和周圍其他人的關係。

何謂「角色」?角色的概念是由戲劇角色所衍生,後來應用於社會科學與行為科學的研究。社會心理學者將角色定義為「人們在既定的功能關係上,所必須標準化的行為模式」。角色讓我們能有所作為角色同時也是別人看待我們的印象,透過別人的眼睛,我們漸漸在別人的期待下形塑自我。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戀」是一種習慣性的自我關注;自戀,形容自我陶醉的行為或習慣,可被視為是一種性格,或是一種集體行為造成的現象。自戀這個字眼通常帶有貶義,代表誇張、自滿、自負、自我或自私。有些心理學者認為,自戀是原始的本能,其作用是建立世界與自己的關係。心理學者阿德勒則認為,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自戀型人格並非原始本能,而是排斥他人的行為。他認為自戀並不正常。

葛林說,從呱呱墜地的那一瞬間起,他人的注意就是我們身而為人的一種需求。我們一直到骨子裡,都是社會的動物。我們的生存與幸福快樂,都取決於我們與他人建立的連結。我們都是自戀者,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深入。心理學者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法則,就是對被肯定的飢渴。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常說一個人「感情用事」、「太激動」,所以不夠理性,指的是他因為受到情緒影響,失去了客觀衡量各種理據的能力。《人性18法則》提出的第一個人性法則就是「非理性法則」(The Law of Irrationality) ——情緒使我們根據心情看待和判斷事物,這造成與現實的脫節,由此導致生活中的錯誤決策並養成負面模式。

葛林之所以將非理性法則排到卷首,這是因為我根本上都是感性的物,心理因素對人的所作所為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的理性,反倒是我類擁有了智慧之後的明。尤其去判一件事情的候,人的喜厭惡、是非念往往定了我度,重影響著自己的未。而理性是對抗這些情緒影響的能力,減少衝動思考,得以打開自己的心智不受情緒左右地去接受現實。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維狀態下時為了獲得預期結果,有自信與勇氣冷靜的面對現狀,並快速全面了解現實分析出多種可行性方案,再判斷出最佳方案且對其有效執行的能力。理性是基于現有的理據,通過合理的邏輯推導得到確定的結果。反之就是非理性。葛林說,理性並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種我們必須培養的能力。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本書的序言中,葛林說,《人性18法則》一書的設計,是要讓你浸淫在各式各樣的人類行為中,並凸顯出其根源讓你知曉。接受此書的導引,你將能徹底改變對人的觀點,一組全新的應對進退之道也會隨之展現。另外,本書還會讓你徹底改變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總之,你人生視野的轉變,會展現在以下的數點:

首先,人性的法則將幫著把你打造成一個更冷靜、更有策略的人類觀察者。你會識人更深,不再張皇失措於那些會讓你精疲力盡的情緒小劇場。

第二,人性的法則會讓你能抓住別人不斷散發的暗號,讓你成為大師級的識人者,再也不會錯看了某人。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性比我們想的更複雜、神祕且引人入勝。然而,科技進步和社群媒體帶來的巨變,使人類比以往更耽溺於自我世界,而其自戀程度也是前所未見。葛林認為,想讓人生不再撞牆,或更進一步打進任何群體,發揮你想要的影響力;人性,都是你必須重新通透的一門學問。他從近百年的心理學文獻上總結出十八條人性法則,涵蓋了人類行為的方方面面以及根本成因。跟隨他所揭示的人性18法則,徹底認識自己,打破負面行為模式,才能趨吉避凶;學會洞察人心,才能擄獲人心。

什麼是人性法則?舉例言之: 任何一個健康的人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是服務於他自己的目的的。這就是一則人性法則。又:人生一切痛苦的本質都源於自己對人性的無知。這也是一則人性法則。所謂的「法則」,在此處的定義類似「定律」,是以大量具體的客觀事實經驗累積歸納而成的結論。將我們的行為和心理能完美地被法則或定律來描寫,涵蓋了人類行為的方方面面以及根本成因。

葛林所揭示的人性18法則,簡述如下~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回讀書會的專題是閱讀《人性18法則》一書。這本書的作者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他是多本國際暢銷冠軍書作者,善於從歷史取材,將古老的智慧和哲理化為充滿洞見的文本,供有心追求成功和影響力的人浸淫、汲取。這次他將其如剃刀般鋒利的文筆揮向「人性」,帶領讀者看清決定人類行為背後我人所不知的強大力量,如何影響個體的成敗,左右人類的命運。

葛林認為,人類是社會動物,我們的生活始終圍繞著各種關係存在。理解人類的所作所為,可讓我們更能在社會立足,也是我們所能想像得到最有用的工具,或說能力。少了這種能力,即使擁有異稟天賦,也無法帶我們走得太遠。《人性18法則》將幫助讀者釐清人性、認識自己。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我此生的使命?卡巴金博士說,我們最好一再自問:什麼是我此生的使命?不然,我們可能履行了屬於別人的任務還不自知;說得更明白些,這個別人可能根本是我們想像力所虛構出來的我,甚且是我們想像力的囚徒。

身為會思考的動物,我們一如所有生物,一方面被我們獨一無二的軀體所包圍著,另一方面又被一視同仁地鑲嵌在縱橫交織的生命現象之中。只有我們,在活在陽光下的短暫人生裡,能夠扛起「為何而活」的責任,不幸地也唯有我們才會被這顆思慮的心迷障了短暫的一生,而只要我們一直躲在思考慣性和制約的陰影之下,我們甚至有可能永遠發掘不了自己的獨特性。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下是什麼?這是一個提問,也是對生命的一個探索。卡巴金博士說,若要在生活中保持正念,探究的精神絕對不可少。探究並不只為解決問題,它還能確保你體驗到生命存在的基本奧秘: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在哪裡?我的業是什麼?我要走怎樣的道路?

探究並非找尋答案,尤其不是找尋膚淺思考下的立即答案;探索提出疑問,但不期待解答,只是仔細思維問題,帶著一份懷疑,將問題放入正知烹煮,讓正知滲入沸騰起泡熟透,再從正知中撈出來,如同我們讓其他一切事物都從正知中出入一番。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卡巴金博士說,縱使第一手經驗到「整體」,也無法盡知一切,因為整體的多元性是無限的,整體映現並鑲嵌在每一特定的個體中,猶如印度教神祇因陀羅的網,象徵著宇宙,所有焦點都有一個寶石,每一寶石都反映出整個網,也就寓含了整體。《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個體,空是一體。個體與整體是一體無可分裂的。

如果我們只強調整體性,試圖壓平一切差異之處,而不去重視每一個獨特的際遇,這個世界的種種將變得貧瘠和無聊。卡巴金博士說,其實正因為各個事物有其特質,有其特殊的個別屬性⼀⼀如果你願意稱為個別性與如是性亦可⼀⼀所有的詩歌和藝術科學和生命奇蹟恩典和豐美方有發祥之處。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卡巴金博士說,當我們覺得自己是完整的,便會感覺與萬事萬物渾然一體;當我們感覺與萬事萬物渾然一體,我們便感到自己的完整性。透過禪修可以讓我們產生一體或整體性的覺受。禪修是向內或安住在自己之內,在正式禪修的寂靜中,我們的確將能量轉向內,後來會發現我們的身心其實包含了整個世界。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很難有這種一體的感受,頭腦的思維都是零碎的與對立的。

與頭腦思維的對立與零碎相比,在任何時刻,禪坐或禪臥時,我們都可以重新與身體連繫,然後超越它,與出入息乃至與宇宙融合起來,體驗到我們是一個整體,同時融入一個更廣大的整體之中。卡巴金博士說,相依相存的感覺帶來深刻的歸屬感,並感到與一切事物都親密繫屬,無論置身何處都泰然自若,我們既體驗到亙古無窮,超越生死,並對之讚歎,也能在生命流逝中,體驗到短暫無常,此一身軀此一時刻人我連繫都稍縱即逝。若在禪修中直接體驗到我們的整體性,我們就能與事物本來的面目取得和諧,深化智慧與慈悲,減輕痛苦和絕望。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