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恩普專欄 (45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失落的幸福經典》中,曾多次提到人類社會的一個主要特質,諸如好與壞、善與不善、愛與恨、信與不信等等,就是所謂的「二元對立性」;雖然書中的論述多是以此二分性來對比說明,但是並未針對此法則去深究與說明。

「二元對立性」或稱二分法則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奧修在《智慧之書》中說明,生命是相對的,生命因相對的二分性而存在,它是相對二極事物間的律動。你不可能永遠都很快樂,那快樂將會失去其意義;你也不可能永遠都處在和諧當中,否則你將不會覺察到和諧的存在。和諧、不和諧,快樂、不快樂;每一次的喜樂都有其苦痛之處,每一次的傷痛也都有其歡喜之處。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落的幸福經典》這本書中,我們了解:要透過生命法則與自己內在的神性(靈性)連結。人的意志應該要用來支持宇宙意志,神的意志就是要滿足每個人心裡的每一個正確渴望,而人的意志應該用在保持完美的願景,不受動搖。

所以信心是一種在意志上的努力。佛羅倫絲說,當一個人在靈性上覺醒了,他會明白外在的不和諧都可以對應到內在的衝突。人來到這裡就是為了證明神,同時為真理作見證。而證明神的唯一方法就是從匱乏中求得豐盛,從不公平中求得正義。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風能將我的小船吹向歧途,沒有風能改變命運的浪潮。」佛羅倫絲說,每個人都要展現完美的自己。在這世上有一個空間,除了你以外,沒有其他人能為你填滿。這是你的任務,任何人都無法代勞;這就是人的天命!

你將達到的成就,是神聖意識裡的完美構想,只等著你去看見。佛羅倫絲說,既然想像力就是創造力,人必須在成就實現之前,先看到這個完美構想。因此,一個人至高的追求,就是實踐聖靈對他生命的神聖安排。那會是什麼,你可能一點概念也沒有,但或許有些非凡的天賦,就深藏在你之內。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完美的愛沒有恐懼,懼怕的人沒有完美的愛。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剛開始在學習愛。「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佛羅倫絲真愛是無私、無懼的,它會將自己傾注在所愛的對象上,不求回報,因為真愛的喜悅就是來自付出。愛是神的顯現,也是宇宙中最強大的磁力,因此純潔無私的愛會回到付出者自己身上,無須追尋或強求。

但瞭解真愛的人,寥寥無幾。人類的愛既自私、專橫,又患得患失,因此才會失去所愛。嫉妒是愛最大的敵人,看見愛人被別人吸引,想像力就有如脫韁野馬,這些翻攪不已的思緒若不平復,恐懼必然成真。我們可以說,所有的疾病與不幸,都是因為違反了愛的法則。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只會收到自己給出去的。佛羅倫絲人生遊戲是一場有如回力鏢般自作自受的遊戲,人的思想、言語和行為,早晚會回到自己身上,精準得令人咋舌。這就是「業力法則」,梵文稱之為「因果迴圈」——「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

人的欲求具有極大的力量,必須導往正確的方向,否則,混亂將接踵而來。佛羅倫絲有鑑於此,最重要的是第一步,就是要「正確地要求」。人應該永遠只要求聖靈為他安排的事物。人們被告誡:「我的意志將行使,而不是你的。」有趣的是,當人真的能放下個人意志時,反而能讓無限的智慧通過他來運作,並往往因此得到他所渴求的事物。「要靜靜等待指示,看主(生命法則)為你們施行拯救。」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人生是一場遊戲」的宣告之後,本書作者佛羅倫絲辛提出的第一個生命法則是「富裕法則」。她說,《聖經》給人們最偉大的資訊之一,就是告訴人,神會提供一切,人只要開口對神說話,就能釋放出神賦予他權利所擁有的一切。可是,他必須對自己說的話充滿無比的信心。

人的生命道路總是富足的,但一切富足都必須透過人的渴望、信心或所說的話,才會顯化出來。耶穌基督很清楚地說,人必須跨出第一步。「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說:「這個世代最偉大的發現,就是人類可藉由改變心態來改變人生。」20世紀最偉大的發現,不是登陸月球,也不是電腦和網路的創新應用,而是人發現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只要改變心態就能改變人生。這個發現讓「人為萬物之靈」有了最有力的註解,也推翻了宿命觀的消極說法。新時代賽斯高靈的核心主張「心念創造你的實相」,就在說明生命中的一切現象都和自己的心念有關。這就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類生命法則。

人活在世上,想要活得順暢,就必須遵守生命法則。許多靈修大師都指出,人生只是一場遊戲,想要玩的盡興,就要懂得遊戲規則,當一個人明白了這人生遊戲的規則,學會如何去玩這場遊戲時,整個生命的運作就變得易如反掌。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找到心的出路,就能成為一個覺醒的、心靈發展成熟的生命。美國靈修大師傑克康菲爾德指出:「在靈性生活中,時候到了,心就會像水果一樣開始成熟、變甜。我們的修行會從青澀、艱難的成長期(尋找、發展、改善自己),轉變成在奧祕中安住,從信賴外在形式轉變為安住於內心。

這種成熟的靈性充滿了喜悅與整合,既是平凡的,也是覺醒的。這種靈效能讓我們在生活的驚奇之中安住,讓神聖之光照亮我們、穿透我們。以下就是傑克康菲爾德大師提出的有關靈性成熟的十個特質: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的出路》這本書是由兩位生死學大師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與戴維凱思樂依據自身長期從事臨終關懷服務的實際體悟,引導我們學習生命的功課,使我們能夠在每一刻都過著豐盛的生活,並展現生命存在的偉大性。

我們來這世上都是要來學習生命的課題,但沒有人能告訴你你的課題是什麼,那要靠你自己去發掘。在這本書裡,作者帶領我們去討論生命與生活,看看站在生死邊緣的人如何看待生命。兩位生死學大師,長年與臨終病人相處,企圖從瀕死經驗,解讀出人生的意義。因為在生命的懸崖邊緣,我們才能把人生看得清楚,在失落的時候,生命與愛才顯現出它的光華盈滿。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有一位王子,他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前,問他的老師釋迦牟尼佛:「我未來的人生之路將會是怎樣的呢?」

佛陀回答說:「你在人生之路上,將會遇到三道門,每一道門上都寫有一句話,你看了就明白了。我會在第三道門的裡面等你。」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繼續討論:什麼是我們內在最美好的部分?「造翼者」WingMakers網站提出「依心而活」的論點:我們是透過心走向我們的神性(靈性),而是透過頭腦;管分派給我們的智或腦有多大的重要性,它都只是智能的一種形式,儘管它在我們的世界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毫無疑問地,它並是我們自性的首要智能。我們首要的智能來自心──能量的心。它駐在心的地方,它是個人內在對於魂或高性的知曉之處。它的本質就是愛──神性的愛、靈性之愛。

「能的心」是由種主要的表達形式所組成的:讚賞與感激,慈悲,寬恕,謙卑,諒解和勇氣。這種舉止構成的心之精髓,當它們被表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能的心就可以執作為一種「進入我們內在最深的自己或靈魂的入口」之功能。「依心而活」就是透過我們對情感和心理生命的精通熟,以及從種心之美德的平台去引我們的生活。透過能量的心,我們就能與宇宙的能場連接,與天地宇宙萬物結為一體。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心的訓練」,就是做心的功課,就是修心、正心、正念,去妄心存真心。也就是奧修大師說的靜心。奧修大師說:「靜心是清楚,一種視野的絕對清楚。」「頭腦結束的地方,靜心才會開始。」「靜心是一種跳躍:從頭到心,最終從心到自身存在本質的跳躍。」「靜心會將你帶到空無的境地。但是那些來到靜心之空無的人將立刻覺察到,他們也來到神的豐滿境地。」

如何做心的功課?要做心的功課,首先就要將心打開。心是一個人的翅膀,帶著我們翱翔於世上,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破心的禁錮,那麼即使給你整個天空,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覺。我們為什麼把心封閉起來呢?為什麼要對其他人刻意冷漠、裝作無動於衷、避免與別人交往、溝通、互動呢?當你把心關起來,所有的資源、愛、幸福、運氣與財富都沒有門可以進來。所以你覺得自己陷入絕境,似乎前途黯淡,不曉得怎麼辦?這樣的生命模式關閉了你所有的通路,這些通路是所有創造幸福快樂生活的能量流的管道。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這個字在中文的意涵裡包含心靈、頭腦的意思。中國人似乎很早就把心靈智慧的觀念看得很深。心可以指身心,也可以用來說明超越身心的境界。心是靈的所在,也是善念、德行、智慧、慈悲的所在,這一切以「心」一字記之。「心」也常被用來代表人;當我們提到自己,向心窩一指,正是最常用的手勢。

人們把與心相關的概念看得比其他更重。諸如:「發自內心」,「捫心自問」,「全心全意」,「心想事成」,「心心相印」等等。有趣的是:所有古老的文明都認為心是智慧和精神成就的源頭,也被認為與穩定的情緒和精神較佳特質有關,心胸開闊者正是指穩定而成熟的人。心也是智慧和道德的源頭,比頭腦更重要。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已重點摘要介紹了楊定一博士的著作《唯識:新的意識科學》中的主要概念。現在再將這些觀點與論述略作整合,作為這次讀書會專題的結尾。

面對意識這樣一個難以捉摸的主題,楊定一博士從意識的科學來著手,他不是依循傳統從一個侷限的角度,去理解無限的整體,而是採用了顛倒的方法,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聰明的源頭、最根本的主體來著手。這樣的手法,可以說是真正以簡馭繁,而最終將我們已經僵化的框架做一個徹底的推翻,讓活活潑潑的生命從每一個人的心底湧出來。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家認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無明」。何謂無明?無明,佛教術語,煩惱的別稱,為「明」的相反詞 ;在佛經中,常常見到無明二字,它的意思,是指愚癡黑闇迷沌的心。人們對於自己這個心,不能以智慧覺照明了心內和心外一切諸法事理的光明,及一切業因業緣果報的事相。迷失了一切眾生原本具有的光明覺性,就叫做無明。無明,泛指無智慧、愚癡。無明也就是愚癡與煩惱的代名詞

修行的過程,可以視之為,從局部回到整體。修行的過程,也可以視之為,從無明回到明。楊定一說,人就是因為無明而把自己從整體制約成局部。透過無明,人把自己真正的身分忘記了,人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全部的身分,挪到一個狹窄的局部。這樣的局部,我們將之稱為「人間」。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行的過程,可以視之為,從局部回到整體。楊定一說,無論是透過「我-在」的靜坐、臣服、參或其他方法停留在大我,這種大我的感受會繞過頭腦的作用,會避開念頭的領域,而讓我們自然想要隨時守住大我。它本身帶著一種我們在人間找不到的歡喜和光亮,而自然吸引我們的注意,讓我們覺得更有意思,讓我們寧願守住它。

楊定一博士之前曾教授過「參」和「臣服」兩種修行方法,他說,「參」,最多只是讓我們定到相對意識的最源頭——他在本書中稱之為「大我」。「臣服」,也只是把自己交出來,交給誰?也是這個大我。兩者都還是含著一種可以取得或可以抵達的觀念。之所以採用這種取向,本身就是順著頭腦二元對立的機制來進行。我們的頭腦,是透過「取得什麼」而建立~一個主體一定要取得或守住一個客體,才能建立頭腦二元對立的邏輯架構。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你心情低落時,你可能曾對老天發牢騷:這樣的一生,怎麼可能會好?楊定一說,的確如此,這一生你的身體你的人間,最多只是一種限制。你這一生的掙扎和痛苦,大多也只是因為你一直想從這個限制,透過一個限制、再一個限制,而竟然希望能夠一路走到無限,得到自由。這樣的一生,怎麼可能會好。

這真是讓人感慨,你本來是整體,竟然會落到一個局部。你本來的生命是無限、是永恆。到人間的這一生,卻充滿了考驗和痛苦。楊定一說,這種墜落,真是匪夷所思。你是天使,本來是自由,想在哪裡,就在哪裡,想做什麼都可能。但是,自從你懂了樣樣有它自己的名稱,再加上隨著形相有了一層又一層的分別,你也就頓時失去了方向。也可以說,你成為一個人,也就像是天使落到了人間。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兩篇文稿,探討了意識與修行的關聯,本篇將繼續探討這個議題。

楊定一說,他曾說過:修行,其實是把一層一層的制約打開。一開始,你也許是從個人的制約著手。到某一個階段,你會發現家庭教育社會都帶來各式各樣或深或淺的制約。甚至,就連你身為人類,本身也就含著人類的制約。讓你與動物有所區別。這種制約所造成的束縛與壓迫,可能是你這一生根本體會不來的。畢竟,要不是有這些制約,哪裡有你的人性?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定一說,探究意識,你可能得到一個很深的領悟,而可能是你這一生沒有遇到過的。這個領悟就是:意識,跟人類看重的任何價值,都不相關。意識,既不偏袒誰,也不會選邊站。

也就是說, 我們所重視的好正常不正常敬業不敬業、負責任不負責任公平不公平應該不應該按道理該怎樣又不該怎樣……,這一切的認為,其實,跟意識或主(或每一個人都有的意識海)毫無關聯。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楊定一博士說,之前曾討論過,這世上沒有什麼絕對的真理,人間的種種都是相對的。至於人世間的修行,更是沒有什麼絕對的方法。

關於修行,楊定一說,過去可能有許多老師會用許多不同的語言,在不同階段來鼓勵你,至少讓你對修行好像還有一個可以期盼、可以得的。包括新時代的一些說法,例如「把天堂落在人間」其實還是在物質、在客體的層面著手。都還是在客體、小我的層面在談,沒有離開過二元對立的邏輯。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