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恩普專欄 (4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佛法健康心理學26原則中的第7:正念帶給我們嶄新視野 、身心平衡與心靈自由。

正念即安忍、接納、不帶任何論斷與批判的清明覺知。我們必須對我們的身體、感受、心及法,隨時保持清明的正念,以解脫心念。佛陀說:我們必須藉由正念的清明澄淨,才能夠捨棄對過去或未來的執取不放,克服執著習性和悲傷情緒,放掉一切的依附與焦慮,在當下喚醒心靈那不可撼動的自由。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健康心理學26原則中的第20項:我們能透過內在的訓練發展專心的力量。傑克康菲爾德說,理想的心理健康需要專心。專心、全神貫注能將我們從狹隘的自我感中解脫,為生命帶來光明與自由

傑克康菲爾德說我們全神貫注於某個對象或活動時便能產生專心的力量隨著專心能力的發展內在的穩定與收攝力量也會增長發現自己更能全然觀照當下的生命。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結合東方的佛法與西方的心理學, 美國知名的禪學導師傑克康菲爾德有系統地整理出一套佛法的心理健康學並撰寫出書——《智慧的心》。

關於這本書傑克康菲爾德說若你是醫生或心理衛生專業人員佛法的心理健康學能帶給你深具啟發性的新知識與可能性。如果你是剛接觸佛法對靜坐也很陌生你會發現靜坐是極自然的事。若你對佛法的修煉經驗豐富他希望這本書能帶給你挑戰讓你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獲得嶄新的視野與修煉方式。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艾倫・南格博士在《用心法則》書中指出「用心」這個概念常會讓讀者想起東方哲學與宗教中有關於用心的概念。她說她對「用心」這種心靈狀態的研究幾乎都是在西方科學的架構下進行的。由於她本人並沒有接受過東方哲學與宗教思想的完整訓練因此在書中並沒有多去探討東方與西方對於「用心」這個概念的異同。

南格博士說她對「用心」的研究源自於她對「不用心」這個狀態的探索而逐漸得來的。然而在東方哲學與宗教中有關於「用心」這個概念的背後有一整套發展良久的精緻體系。「用心」或稱「正念」、「專注心」、「覺察心」是東方哲學與宗教不可或缺的核心訓練之一。南格博士期盼有人能將東方與西方對於「用心」的發現予以融合。美國的一位禪學導師傑克康菲爾德正是這個任務的不二人選。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流和用心,在有關兩者的論述中,「專注力」都是其中的重心。什麼是專注力?專注力是指我們在環境的眾多刺激中,能將注意力放在特定的一個對象(事物或行為等)上,且專心而持續地維持一段期間,同時忽略其他干擾因素的能力

現代人普遍有缺乏專注力的問題,無論小孩或成人。美國邁阿密大學心理學教授阿米希指出,好像自從社群媒體的出現後,我們的專注力、注意力,甚至是記憶,都變得越來越短。我們似乎深陷「專注力危機」中。她認為,我們之所以會深陷專注力危機,並不是缺乏專注力,而是因為專注力系統運作得太好,讓我們對出現的刺激,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像是,不時查看剛發的貼文有沒有人按讚或留言,或是被手機的提示聲所制約等都一再地吸引我們的注意、讓專注力變得稀缺。也就是《用心法則》所說的分心與不用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心流 ?米哈里博士說,心流,就是當一個人能夠對自己的目標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完全沉浸於其中,而渾然忘我的境界。心流,也可以說是一種用心、專注或全心全意投入的體現。

與心流對立的則是內心的混亂,米哈里教授用「精神熵」來定義內心的混亂。「熵」是物理學用來定義混亂程度的度量。精神熵是內心失序的狀態,因為獲取了外界訊息,讓人的內心能量不能專注某個目標,變得混亂、無序、焦慮、煩躁;比如無休止的追求金錢、名望、地位,嫉妒別人,過度的自我意識(特別在乎外界的看法,別人的評價,擔心自己沒有按照別人的想法表現等等)。「精神降熵」與「精神熵」相反,降熵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心流正是「精神降熵」的活動。心流就是通過專注自己的目標,控制自己的意識,讓內心從混亂歸於有序。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心流》 書中提到,想要經歷心流,首先必須有明確目標作為努力方向。米哈里博士更提出「終極目標」的論述,他指出,想要將生活的全部變成一場心流體驗,光懂得控制一時的意識狀態是不夠的;還得有整體的目標,讓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才行。因此,心流理論的最後一項任務,就是找到個人的終極標,用之貫穿所有的目標,將人的一生整合成單一件的心流活動。

米哈里博士說,許多人的生活都存在一個終極目標,並且以它為指標,日復一日的生活著,這個大目標像是一塊磁鐵,吸引著他們的精神能量,其他較小的目標則依附著這大目標存在。人們利用目標、決心與和諧將生命的片段結合起來,轉成一場沒有間隙的心流體驗,並賦予生命應有的意義。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米哈里教授說,有關瑜珈的訓練方式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因為它與我們所知的心流有許多相互呼應之處,對於想要學習掌控精神能量的人很有幫助。

梵文中,瑜珈的意思是「結合」,而且是以個人與神為目標的結合。首先從身體的各個部位互相結合開始,接著將整個身體與意識結合,成為秩序體系的一部分。為達到這個目標,瑜珈上師將瑜珈的基礎操練按難易程度分成八個階段。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但是想要將生活的全部變成一場心流體驗,光懂得控制一時的意識狀態是不夠的;還得有整體的目標,讓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才行。米哈里教授說,如果一個人只是從一個心流活動跳到另一個心流活動,中間缺少連結,那麼來到人生盡頭往回看時,就不容易看出過去這些日子、這些事的意義何在。

米哈里教授說,下定決心去追求一個重要的目標,並將所有活動匯集成一場心流體驗時,將會得到意識上的和諧。清楚自身欲望並且有決心實踐它的人,他的情感、思想與行動可以互相配合,內心自然也能和諧。而內心和諧的人知道,不管做什麼或發生「此生所為何來」這個問題既是在詢問人生的意義,也在質疑自己的現況,何以會有這樣的質問?現代的人們大都只是陷入生活管理中,卻未好好體驗生活。我們活得渾渾噩噩、毫無意識,生命就這樣從我們身邊流逝。有一天我們突然警醒問自己:人生就是如此嗎?我們感到無奈,我們想有所改變,也有人試著做些改變,然而多半無所作為,仍舊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優體驗的共同特徵是:當一個人的技能與面對的挑戰相稱、目標方向清楚、整個行動體系有明確的規則可循、參與者可以隨時掌握自己的表現。在那當下,注意力會完全集中,讓當事人沒有餘力顧及任何不相干的事,或擔心任何問題。自我意識會從中消失,對時間的概念也扭曲了。但這樣的經歷是怎麼發生的呢?

米哈里博士說,最優體驗乃是由我們自己所締造的。最優體驗需要個人的努力與創造力,以及隨時隨地掌控意識的能力。掌控生命殊非易事,有時根本就是一種痛苦,但日積月累的最優體驗會匯集成一種掌控感,也就是一種能自行決定生命內涵的參與感,這就是我們所能想像的最接近所謂「幸福」的狀態。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個專題介紹了《心流》這本書。《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博士說,這本書主要在探索處於快樂的心理狀態。他的研究建基於十數萬筆經驗的取樣,最終他提出「心流」的概念並以科學方法探索。心流,是一個人沉浸在充滿創造力或樂趣的活動中,渾然忘我的感受。當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件事而處於渾然忘我的境界,這經驗是那麼美好,以致有人為了擁有它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米哈里博士說,《心流》 這本書為一般讀者總結了過去數十年來有關人類體驗積極面向的研究。他稱這種充滿樂趣與創意、完全投入於生活的體驗為「心流」。他說,這本書的目的在提供大家一些通用原則,以及如何將這些原則付諸實踐,讓無趣而缺乏意義的生活充滿樂趣。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關新的信仰體系或是人類生命意義的創造,可以從演化的觀點進一步地探討。米哈里教授說,部分人關心的事,像是我們從何而來?往哪裡去?是什麼樣的力量在塑造我們的生命?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人與人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與宇宙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的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這些都可以用我們現有的演化知識來解釋,相信未來的演化知識還會提供更多解答。

演化觀點還點出了一個值得我們付出心力的目標。毫無疑問的,數十億年來, 地球上的生命形態日趨複雜,最後發展出錯綜複雜的人類神經系統,大腦皮質衍生出來的意識,影響力遍布地球。米哈里教授說,複雜化不只是現況,也是應有的狀態:它已經發生了——以目前執掌地球的條件來看,它會發生是必然的——但除非我們希望這樣的複雜化繼續發展下去,否則它很可能就會中斷了,演化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發展出盡其一生貫徹的目標?有些人卻在空虛而缺乏意義的生命中做無謂的掙扎呢?這個問題當然沒有簡單的答案,因為一個人是不是能在混沌中找到和諧的人生主題,受到許多內在與外在的因素影響。

那些成功發展出貫其一生的人生主題的人,往往記得小時候,爸媽講故事或讀故事給他們聽的情景。米哈里教授說,聽值得信任並且愛他們的大人講故事, 不管是童話故事、聖經故事、歷史英雄的事蹟,或是家族辛酸史,是孩子從過去經驗學習人生意義的初體驗。除了爸媽講的故事,人生接下來還有許多可以從過去汲取意義的機會。成功找到人生主題的人,往往有一位讓他們深深敬仰的長輩或歷史人物作為典範,或是因著一本書,發現新的行動機會。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面對的挑戰,不是接受遺傳指令或社會規範提供的單一目標而已,而是根據自己的理由與選擇去創造和諧。許多哲學家都認同現代人肩負這項任務,他們稱之為「人生計畫」,指的是以目標為導向,最終塑造人生,並提供人生意義的行動。心理學家則稱它為「人生主題」或「統我的奮鬥」。不管名稱是什麼,都是指一個人所做的事會因為他的終極目標,以及與終極目標相連的一系列目標,而變得有意義 。

米哈里教授說,人生主題就像一場遊戲,一個人只要按著規則行動,就能經歷心流,到人生的樂趣。在人生主題中發生的每件事都是有意義的,不見得是正面的,但是都具有意義。一個人如果將精神能量都投入人生主題,意識就能達成和諧。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目標、有決心的鍛鍊生命,可以帶來內在和諧,讓意識內容維持一種動態秩序。但是有人可能會說,想要擁有內在秩序這麼困難嗎?人不是理應與自己和平相處,天生就具有秩序嗎?

米哈里教授說,除了人類,沒有哪種動物受的苦是自己造成的,這是因為動物的演化程度無法跟人類相比;人類的進化,從生物個體擴展到社會,讓人的意識愈來愈複雜。在發展出自我反思的意識以前,人類的心靈狀態的確應該是處於平靜的,唯一會攪動它的只有飢餓、性慾、疼痛與危險。讓我們感到生氣、欲求不滿、失望、寂寞、挫折、焦慮與罪惡的精神熵,都是近來的心靈入侵者, 可說是意識的黑暗面。這些都是大腦皮質變得極端複雜,以及文化象徵日益豐富後的產物。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面已說明隨著複雜性增加而逐漸顯現人生意義的過程,米哈里教授說,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的生命像是一系列「遊戲」組成的,隨著一個人漸趨成熟,每場遊戲都有它的目的與挑戰。複雜性的生成,有賴我們將精力用在發展與生俱來的技能,好變得更自主、自立,也更清楚自己的獨特與有限之處;這同時,還要將精力用在認識、理解個人界線以外的力量,找到適應它們的方式。

目標可以給我們努力的方向,但不代表日子會比較好過。米哈里教授說,一遇到阻力就改變目標的人是要付出代價的,他們或許可以安逸生活著,但生命卻可能空虛而缺乏意義 。但我們怎麼知道要把精神能量花在哪裡呢?沒有人能告訴我,「這就是值得你用盡一生追求的目標」。正因為沒有絕對的答案,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發掘自己的終極目標。唯有透過不斷嘗試與努力學習,我們才能在這些互有衝突的目標中理出頭緒,找到值得採取行動的方向。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米哈里教授說,利用目標決心與和諧將生命的片段結合起來,轉換成一場沒有間隙的心流體驗,並賦予生命應有的意義,能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就別無所求了。意識井然有序的人不畏懼包括死亡在內的任何突發事件,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有意義,大部分時候他都能感受到樂趣。這樣的境界聽起來再好不過了,但是要怎麼達到呢?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在發展自我概念、思索對人生的期待時,有一系列步驟。首先,每個人都是從保護自我、維持生理等自我的基本需求為出發點。這時人生目標非常簡單,就是要生存、要舒適、要愉快。等到生存安全無虞時,才會進一步將意義體系擴展到群體,像是家庭、鄰居、宗教或民族團體。雖然這麼做意味著要迎合團體的規範和標準,卻能大幅提高一個人的複雜性。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人生整合成單一件心流活動。米哈里教授說,對於想要獲得最優體驗的人,心流理論要給大家的最後一項任務,就是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創造和諧;在這個任務中貫穿所有目標,將人生整合成單一件的心流活動,也就是將人生整合成一場心流體驗。

但是想要將生活的全部變成一場心流體驗,光懂得控制一時的意識狀態是不夠的;還得有整體的目標,讓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變得有意義才行。米哈里教授說,如果一個人只是從一個心流活動跳到另一個心流活動,中間缺少連結,那麼來到人生盡頭往回看時,就不容易看出過去這些日子、這些事的意義何在。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米哈里教授的研究,外在力量並非決定逆境能不能轉變成樂趣的關鍵。能在生命中找到樂趣的人,與被生命擊垮的人,兩者最大的差別是他們受了哪些外在因素影響,以及他們怎麼看待這些因素——究竟是把挑戰當成威脅,還是當成行動機會。

「自得其樂的自我」指的是很容易將潛在威脅轉換成有樂趣的挑戰、懂得維持內在和諧的人。這樣的人不會覺得無聊,也很少感到焦慮,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樂於投入,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心流。自得其樂的人也可以說是「擁有自成目標」,他們的目標大多發自內心,不像多數人是依生理需求與社會的傳統制約決定的。自得其樂的人會按著經驗來訂目標,所以目標大多符合自身狀況。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混沌中理出秩序的能力不局限於心理學,從演化學的觀點,複雜生命形態的出現,有賴於萃取自精神熵的能量——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生成有結構的秩序。這種倚賴原本會消散,並在隨機運動中消失的能量的物理系統被稱為「耗散結構」。

什麼是「耗散結構」?例如地球上的植物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耗散結構,因為它的運作倚賴陽光——陽光通常被認為是太陽燃燒的副產物。這些能量原本會消散,但是植物卻找到方法把它轉換成葉子、花、果實、樹皮與樹幹。又因為沒有植物,動物就無法生存,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整個地球就是一個將混沌轉變為複雜秩序的耗散結構。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