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恩普專欄 (4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哲學」的原意是「對智慧的喜愛」,這份愛,讓人願意花一輩子去追求。本篇文章著重在介紹業餘哲學家在心流體驗上的作用,以及有關他們的種種論述

米哈里教授說,業餘哲學家有別於專業哲學家,他們不用擔心學派間的歷史競爭、期刊的政治文化,或是同行間的忌妒 他們可以把心思全放在基本問題上 找出基本問題,是這些業餘哲學家的第一個任務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文章說明為什麼有人想成為業餘歷史學家,接著我們把重點轉到另一個領域,看看一般人成為業餘科學家的機會又如何呢?

科學何以受到眾人的青睞?孔恩博士曾列出了幾個科學之所以迷人的地方:首先,它讓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幾個範圍小卻艱深的問題上,迫使科學家深入而仔細地探討自然界中令人難以想像的問題 這樣的專注是在規範合理的尋求步驟及解答過程的規則下建立的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將過去的事件有秩序地記錄下來,雖然不像邏輯詩詞或是數學等可以帶來樂趣的活動,有清楚的規則,但是不可逆的事件發生順序,也算是提供了一套毫不含糊的架構 米哈里教授說,觀察記錄並保持人生中大小事的記憶,它是最古老也最滿足人心的意識整理方式。

從某個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歷史學家,因著個人的情緒力量孩童時期的記憶在決定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心靈如何運作上,扮演著重要的。米哈里教授說,記住過往不但是創造並保有個人身分的唯一方法,也是可以很有樂趣的過程。有些人選擇寫日記拍照或攝影,也有人收集具有紀念價值的東西。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憶不是塑造心靈狀態的唯一工具,如果不能將記住的事實分門別類或找出規律也是枉然。米哈里教授說,建立秩序體系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為每個東西命名,我們發明文字可以將互不相干的事件變成通用的類別。文字對掌管體驗非常重要,文字是大部分符號系統的組成元素,它讓我們方便思考,也讓我們大腦的儲存能力大為增加。少了這種整理資訊的系統,就算記憶力再怎麼好,還是會覺得意識處於一片混亂

有了名字後,接下來還有數字與概念,最後再用規律可預期的方式將它們結合起來。除了故事與謎題外,所有文化都慢慢發展出以幾何表示與形示證法等更有系統的規則來結合資訊。抽象的知識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知的實驗科學,都是拜這些規則所賜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記憶的生命就不能算是生命。」記憶可以視為是我們最古老的心理技能,所有其他心理技能都因它而生,如果沒有記憶能力,根本談不上其他心理運作規則,這個世上永遠不會有邏輯,也不會有詩歌,每個世代都得重新尋找科學的基本原理。就一個物種的歷史而言,記憶的重要性勝過一切,在文字書寫系統還沒問世之前,所有學習到的資訊都必須靠著記憶傳給下一個人

任何心理上的心流不管直接或間接,都有賴記憶成全。歷史上認為,族譜是最早出現的有組織資訊,目的在讓大家記得自己的祖先, 及自己在部落或家族裡的地位。在沒有其他秩序基礎的情況下,知道自己的出身與哪些人有親屬關係,是建立社會秩序不可或缺的。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已探討了有關身體的心流,我們了解在運動飲食和性愛等帶來樂趣的生理活動中,也可以發現類似的心靈層面。米哈里教授說,硬要將心流活動劃分成生理的心流與心理的心流顯得牽強,因為任何生理活動如果要有樂趣,多少都得有心理元素參與其中。所以接下來我們將探討有關心理的心流

米哈里教授說,雖說大多數心流活動除了會用到肌肉與神經外,也多牽扯到我們的意志思考和感覺,但我們還是應該將不經過身體感官,而是由心靈秩序直接帶來樂趣的活動分門別類出來。有時候,我們接收的訊息挑戰的不是感官,而是思考的能力,最後帶出由內而發的美好體驗。符號性是這些活動的特質,因為它們都依賴某種自然語言數學或像是電腦語言一樣抽象的記號系統,來協助建立心理秩序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運動性愛,甚至瑜珈能夠帶來樂趣,但是很少人會更進一步去探索其他器官是否也具有這種無限的潛力,事實上,只要是我們的神經系統能夠辨識的資訊,都可以帶來豐富而多樣的心流體驗。

許多宗教都把身體比喻成「神的聖殿」或是「神的器皿」,也就是強調身體的重要性;米哈里教授說,透過身體,我們才能跟其他人或世界互動,這樣的關聯顯而易見,但是我們常忘了當中的樂趣;我們的生理機能已經演化成熟,只要善用感官構造,就可以讓整個身體產生和諧的共鳴。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到如何掌控身體與感受身體,西方世界與東方文明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東方世界各種訓練身體的方法中,最古老流傳最廣的非訶陀瑜珈莫屬。米哈里教授說,有關瑜珈的訓練方式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因為它與我們所知的心流有許多相互呼應之處,對於想要學習掌控精神能量的人很有幫助。

梵文中,瑜珈的意思是「結合」,而且是以個人與神為目標的結合。首先從身體的各個部位互相結合開始,接著將整個身體與意識結合,成為秩序體系的一部分。為達到這個目標,瑜珈上師將瑜珈的基礎操練按難易程度分成八個階段。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樣才能提升心流發生的技能?《心流》這本書主要就在探討這個主題。想要提升心流發生的技能,最簡單的方式,就從學習控制我們的身體和感官做起。

我們的身體之所以可貴,在於少了它就沒有體驗可言。身體能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帶來樂趣的潛力。在生活中凡運用到身體的活動,不管是看、聽、觸摸、瑜珈、走路、打掃、洗碗、騎腳踏車、品嘗美食等,都可以轉換成心流活動,身體活動帶來的挑戰會讓我們專注,帶著冒險和好奇的精神去探索,而不是只為了展現自己的專長。只要願意多涉獵,都可以培養出足夠的技能,藉著身體各種能力獲得樂趣。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人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從事各類休閒活動,但是我們體會到心流的機會並不高。米哈里博士說,擁有充足的休閒時間,卻無法從中得到樂趣,是對我們最大的諷刺。顯然光是擁有機會還不夠,我們還需要知道怎麼善用機會、控制意識,這是一項大部分的人都欠缺的技能。

即使身邊提供娛樂的玩意兒琳瑯滿目,休閒活動的選擇五花八門,我們還是經常抱怨無聊,甚至莫名的感到沮喪。米哈里博士說,這個事實指出了想要獲得心流體驗的第二個條件:一個人是否擁有重組意識的能力。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流體驗是我們最接近「幸福」的時刻。心流的狀態令人嚮往。更令人心動的是,心流並不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特權,而是你我都可以進入的境界。但問題是,我們可以安排自己進入心流嗎?或是至少增加進入心流境界的頻率呢?怎樣才能進入心流狀態呢?米哈里博士在研究中指出,心流它不是你要進入就能夠進入的狀態,而是需要你達到一定的條件才會出現的一種狀態

根據米哈里博士的研究,心流體驗的發生,有時是運氣好,內在與外在條件剛好配合得上 就會出現心流體驗。但除了碰運氣外,我們也可以利用有結構的活動,或是靠著個人的能力誘導心流發生。本篇文章即在探討哪些活動特別可以帶來最優體驗,以及什麼樣的人格特質會讓心流更容易發生。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米哈里教授整理出「樂趣誕生的八大要素」, 簡述如下

1. 有技能需求的挑戰活動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流》這本書的主旨在論述如何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一般人總以為,生命最美好的時刻是發生在無牽無慮、隨心所欲、輕鬆自在的時候。如果我們願意付出努力追求,在這些時刻找到快樂的機會確實比較高。但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刻,其實是發生在一個人有意地將身體或心智能力發揮到極限,去完成某件有難度或有價值的事時。米哈里教授說,生命中的最優體驗是需要靠我們去締造的。

在思考什麼經驗可以讓生活更美好時,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都是享樂:美食、性愛,以及金錢可以買到的各種慰藉。「享樂」是指一個人意識上的資訊告訴他,生物需求或社會制約的期待已獲得滿足了,美味的食物、舒適的沙發、好看的電影,乃至於刺激的床上運動,都是一種享樂。享樂對我們的生活品質有重要的影響,但是光是享樂沒辦法帶來幸福感享樂在身體需求造成精神熵(精神失序)時,能提供我們恢復平衡的經驗,讓意識保持秩序,但享樂也只能維持意識秩序,而不能創造秩序。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經心流體驗後的自我會變得比過去更複雜,這種自我漸趨複雜的過程稱為「成長」。複雜是由「特化」與「整合」兩大心理程序造成的。「特化」會讓個體發展出獨特性,把自我與其他人區隔開來。「整合」則正相反,指的是個體超越自我觀念與實質,與他人連結的作用。如果能成功結合這兩個相反的趨勢,就能形成一個複雜的自我。

心流體驗又稱「最優體驗 」,處於最優體驗的人會感到與目標一致的資訊不斷進到意識裡,精神能量也會源源不絕,沒有任何需要擔心的事,也沒有理由懷疑自己做得是不是恰當。若可以掌控意識,讓心流體驗趨於頻繁,勢必會讓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掌控意識就可以影響人生品質,能夠掌握自我意識的人也比較快樂。米哈里教授說,有關幸福的議題解決之道要從控制意識進而控制生活的品質開始要想控制意識我們必須先認識意識的運作方式

意識是什麼科學界眾說紛紜,米哈里教授用「資訊理論」來解釋大腦內部的運作,資訊理論就是指電腦處理資訊的運作方式:接受外界資訊、儲存和處理使用。而意識的作用就是指大腦在處理外界資訊後,分析、處理、歸檔整理,成為讓人類可以理解的內容。不過我們與電腦差別最大的就是我們擁有五感,擁有五種差異甚大的五種外界資訊,包含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和聽覺,這五種資訊整合成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我們藉由過去學習的知識來理解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產生主觀感受(情緒),影響我們對於這個資訊的處理與儲存,這個過程結合了認知和記憶。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為何會覺得自己不幸福?在這本書中有深入的探討。

米哈里教授說,幸福之所以遙不可及,首先是因為宇宙並不是以人類想望的舒適為前提設計的。浩瀚無窮的宇宙裡,絕大多數的地方都不適合生物的生存。即使是我們如詩畫般美麗的地球上,也無法視生存活著為理所當然。幾百萬年來,我們得與冰寒、烈火、洪水、猛獸,以及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對抗,才不致於遭到淘汰。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大哉問,誰人不想過幸福的人生呢?但幸福能夠透過追求得到嗎?雖說每個人都渴望幸福,但幸福並不是你下定決心要找它就找得到,反而你越是挑燈尋覓,幸福越是躲藏暗處;米哈里教授說,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用現代心理學的工具來探討這個亙古的問題:人在什麼時候最感快樂呢?如果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我們就可以調整生活,讓快樂隨時充滿在其中。

時代不斷地在演進,現代物質的進展相較於中古世紀有飛躍性的成長,但在「幸福」這一塊生活體驗,我們並沒有比過往好多少,過往的人們沒有電視、手機、冷氣等科技產品,卻不乏能享受生活的農村家庭;反觀現代人雖說生存無虞、豐衣足食,甚至比過往的皇帝過著更舒適的生活,但依舊充斥著對社會失望、生活絕望的人們;儘管在物質生活上突飛猛進,但在生活體驗的內涵卻沒有進步多少。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心流 (flow)?「心流」是指一種「特殊的精神狀態,處於極度專注,擁有正向的情緒感受、高效率和創造力,可暫時忘卻其他事務。」

當人們處於心流狀態,可能會出現四個特徵: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其心」就是指「清淨心」。清淨心人人本具,又稱「本來面目」。佛法千言萬語,都是圍繞這個「清淨心」為主題來進行演說。

清淨,即無相之意。但眾生因為著相,故心不清淨。因為不清淨,所以妄念常 根本無法安住禪定狀態去進行靜坐觀修,體會自性的真實面目,當然也不可能證成明心見性。所以我人在未進行觀修之前,應該先建立佛法的正見,然後持戒降伏妄心和執念,使心歸於清淨,才有可能透過觀修而證成明心見性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明心見性」就是學佛的終極目標,「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明心見性就能成佛,這個佛是本具的,不用外求;「明心見性」意指明證、悟見本心佛性之意。指佛法修行者能親證妄心與真心之區別。佛教大乘修學,需先見道,明自本有的真實心,方能如法開修,否則, 學法無益。

在佛教論述中,心性的別名很多,如「本來面目」,「如來藏」、「法身」、「實相」、「自性」、「真如」、「本體」、「真心」、「般若」、「禪」等等。這無非是用種種方法要我們認識自己。迷悟雖有差,本性則無異

青松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