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何謂「本心」?本心,本來的那個心,真心,也叫本性、自性。不是我們的肉團心,是清淨心,無掛礙心,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它有什麼特點呢?六祖惠能大悟後講得很透徹:「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何謂「本心」?本心,本來的那個心,真心,也叫本性、自性。不是我們的肉團心,是清淨心,無掛礙心,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它有什麼特點呢?六祖惠能大悟後講得很透徹:「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涅槃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這段偈說的是佛法修行的真諦,首先,要能了悟了生滅法,知道世間的生滅無常; 接著,要知道如何才能把諸行無常全部滅盡?生滅是無盡相,若是企圖以滅止滅,則生生滅滅,累世難成;當知諸法皆如幻,若於幻中求解脫,以幻修幻,永無解脫日。若能了知諸法空相,本無生滅,因而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如此,生滅泯滅了,寂滅就是本來樣。若如是知,如是解者,自然證到真正的無餘涅槃,畢竟寂滅。
「依了義 , 不依不了義」係佛陀開示弟子,修學佛法的四依與四不依之一。( 「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
什麼是「了義經」和「不了義經」呢?所謂「了義」,也就是佛把終極真理全面、徹底、直接或清楚地表達出來的內容;而「不了義」,就是與之相反的,不符合終極真理的權巧說法,而且佛陀也會在其他的經典中予以否定的內容。
業力與輪迴息息相關。寬謙法師指出,由於我們的錯誤認知(無明、惑),造業而感苦,依著苦果又起煩惱而造業。業習的牽引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某些念頭不停地匯聚、強化,繼而形成生命的主導。
惑、業、苦,輪迴是苦,幸而心能轉業,訓練自己了知「業力」在生命裡環環相扣,覺察過去的行動、現在的體驗和未來的情況,全都由心所造,對將來都有莫大影響。你會開始細心揀擇,於是更具正念,思慮也會更為周詳。
徹悟大師(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國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大師遺集》: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 徹悟大師明示:心能轉業。
陳兵教授說,業,雖然力量巨大,卻是因緣所生,沒有其常住不滅的實體,其性本空,緣起故、空故,具有可以創造因緣轉化業的可能性。佛教的全部修行、解脫,皆立足於此原理。念善念惡,乃心的活動。業力不可思議,終歸是心力不可思議。心不僅能造業,而且還具有能把握業、操縱業的理智(慧)、意志(勤)等功能,有如實認識業之因果本末的智慧,有比業力更為巨大、更不可思議的自制其心及轉移業、消除業的能力。
由惑起業,「惑」,謂迷惑不覺,特指不知佛法之真實事理;與「無明」、「癡」相近 。 佛典中主要述說的有漏業,悉皆由「惑」而起 。
「從心起惑,由惑起業,由業感苦」,惑、業、苦三者惡性循環,此三者為生死流轉之因果。《成唯識論》卷八:「生死相續,由惑、業、苦。」(一)惑,又作煩惱,迷惑擾亂諸法事理之妄心。(二)業,由妄心所發,乃身口意三業所作。(三)苦,以惑業為因,招感三界六道之果。此三者乃由惑起業,由業感苦,於苦復更起惑,輾轉相通,生死不絕,故稱三道,道有能通之意;或以輪轉之義,三者輪轉不絕,故亦作三道。
「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種現互生)是唯識學中的一個公式,說明一種不變的原則。「種現互生」這是佛陀對人心狀態,生命現象實證出來所獲的結果。「現行」指現在所進行的心理活動、行為及現前的一切;相對於種子而言,現行為種子的實現狀態,種子則為現行得以實現的因。
種現互生,意味著種子與現行互為因果,互為因緣,互熏互生。種子與現行的密切關係,有「種生現」、「現生種」、「種生種」三義。
形成始起種子的「熏習」是佛教唯識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熏習,蓋以用香料熏衣,久之衣上留香等,比喻心理活動、行為等能熏染人心;形成能決定心理、行為模式的勢能、力量。《攝大乘論釋》:「謂即依彼雜染諸法俱生俱滅,阿賴耶識有能生彼諸法因性,是名熏習。」說阿賴耶識雖然與煩惱等有漏的心理活動同時生滅,卻有能再生起煩惱等有漏的心理活動的因,叫做熏習。佛家認為,心識之「內種」必由熏習而有。
「熏習」就是透過眼耳鼻舌身心向外接觸境界,然後在八識田中留下種子,待因緣成熟,就會表現在外,成為言行舉止上的一種慣性,稱為「習慣」,又稱「習氣」。熏習,即是前七識的活動不斷在阿賴耶識田地中落下種子,形成能生起一切現象的因。
佛家主張因果、輪迴,闡釋一切都是業在主導,而業就是阿賴耶識中所儲藏的一切種子。根據賴耶緣起,由藏識所執持之本有種子遇緣生現行,次由所現行之萬法新熏種子於藏識中,而後更遇緣,則自種子再生現行,自現行再熏種子,如此經由本有種子、現行、新熏種子三法輾轉輪迴、互為因果而無窮始終。種子與現行互為因果,是佛教唯識學對心識生起因緣的獨特解說。
唯識所論述的種子為何?係以植物的種子為喻,任何植物莫不以自己的種子為因而出生;同理,一切心理現象,乃至宇宙萬有,皆應各自從其種子生起。所以唯識學的種子就是指生起宇宙萬法各別不同現象的功能。這功能是潛伏在第八識中。所以說種子者,即是攝藏於八識中能親生自果的各種潛在之功能。謂種子是心理、物質現象所具有的一種能產生自己的果的功能; 從果的角度講,能產生它的最近的因叫做種子。
在佛教義理系統中,出現過四種緣起說,這四種緣起說,實際是在不同層面上去表達法界的緣起內涵。四種緣起分別是: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相依緣起)、真如緣起(相對緣起)、法界緣起(相礙緣起)。
最早出現的一個緣起說是「業感緣起」,謂惑、業、苦三道輾轉輪迴而因果相續。蓋「惑」為心之病,「業」為身之惡,「苦」為生死之果報;以心之病為緣而造身之惡,由身之惡為因而感生死之果;如此惑、業、苦三道輾轉,互為因果,故稱業感緣起。所謂三世因果、十二因緣觀即由此而來。
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課題: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人如何面對生死?如何了悟生死?是人生修行的關鍵課題。
生死的由來,佛教說為「十二緣起」,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循環相續的結果。也就是說,在「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的循環之下,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構成有情生死的這十二個條件互為因緣,因此稱為「十二緣起」或「十二因緣」。
學習佛教的義理,必須從「緣起論」開始。「緣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來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則,所謂「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因為現觀緣起而成佛。佛陀所證悟的便是這個宇宙人生的道理——緣起法。
《中阿含經》云「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是對「緣起」的定義。緣起論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既非憑空而有,也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因果定律,稱之為「緣起」。
佛學不僅詳析心識結構、心理內容,而且從緣起論著眼,解析諸識和各種心理活動生起的因緣(條件)及過程,說明從心意如何生起身語二業。研究這些問題,主要目的是弄清生死之因 ──煩惱與有漏業── 的來龍去脈,以便把握自心的動向,從起心動念的源頭處著手修行,止惡行善,斷滅煩惱。
從緣起論看,諸識及其所屬各種心所,都非自然本有的實體,而是因緣合和的「有為法」──依一定條件而生,有生有滅的現象。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八識的作用也是如此,有了種子的因,必有相應的緣來協助,才會生起識的果。
濟群法師說:大乘佛法分成兩個重點,一個談空性,一個談緣起。談空性,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剛經》,談空性這一塊問題不大,真正的問題在談緣起這一塊,相當的複雜,因為緣起甚深;佛法談緣起這一塊,又分成兩個重點:一個講雜染緣起,一個是講清淨緣起。清淨緣起的根源,是從真如出發;雜染緣起則是從一種凡夫的心,染淨和合的心,我們也可能造善,也可能造惡,充滿了不確定的心,開始去怎麼去修行,這個是唯識學說的,就是「賴耶緣起」。
第八識阿賴耶識在唯識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被稱為「心王」。亦即是諸心之王。如同一個國王一樣統領著一切心法和心所法。宇宙一切萬象和見聞覺知皆是心所法的各自現行。所以一切諸法皆不離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攝藏諸法種子,遇緣而顯現諸法,故名為「藏識」。但此「識」是由生滅與非生滅和合而成,位於淨染中間狀態。因為只有非淨非染才能一切善惡種子皆能藏之。正因為阿賴耶識是非淨非染,所以那一方強勝則顯現那一種果報體。因此,成佛做祖或者流轉生死,皆是阿賴耶識所為。故名「賴耶緣起」。
前六識不僅是大小乘共通的,且世間的哲學、心理學也多有涉及。唯識學所特有的,是對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的分析,其活動屬於心靈潛在作用,是我們意識不到的。《阿含經》等眾多經論中反覆宣講的四蘊六識,屬表層心理現象,其作用和活動顯而易見,不難省察。在這些表層心識之下,有沒有更深刻、更複雜、更隱密的心理內容?大乘經論中對深層心識進行了深入的闡發,建立七、八、九三種識乃至第十識。
本篇介紹第七識 —末那識,末那的意思是思量,《阿含經》等譯為「意」,為了不和第六識(意識)混淆,所以用音譯。末那識又稱「意根」,意指第六意識的根。也就是說, 第六識依第七識才有了別的作用。意根是心法,它無形無相,是無色根,既有根的功能,也有識的特性。意根的體性是做主、思量、攀緣一切法、無記、有覆,恆執一切法,總體來說,意根是遍計所執性,能普遍計度執著一切法。意根末那識,是眾生做主宰的識心。
意識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頭腦或心智。人的思想、分別、頭腦的清楚、對於事情的思考周詳,是意識的作用,也就是第六識的作用。如果沒有第六識的話,五根接觸外面的五塵,不管是看到或聽到什麼,它都不會起作用。眼睛看到外面的色,耳朵聽到外面的聲音,它們沒有辦法作主,作主的是第六識。第六識就時時刻刻地在分別,分別前五識所接觸的是什麼東西?好的?壞的?這個東西要不要?
第六識負責指揮我們前五識的工作。前五識傳送的資料,由它做有系統的整理,然後建立一個全面、有價值、有意義的影像體系。「意識」根據從前的經驗,能把前五識所傳送的資料迅速的整理。我們人在世間所做的一切事業,或是人與人之間的各類接觸,生活中所遇到的種種磨擦,都是這個第六識在指揮。眾生的存在和生活受第六識之影響至巨;我們生活的一切,都是受它的影響。為什麼第六識的作用那麼強,對人的影響那麼大?因為第六識具備了「心識」的五十一個「心所有法」的緣故,它是我們的總指揮,操作我們怎麼樣去作善作惡。所以我們平時要多觀照我們的第六識的起伏,以免落入因果。